印光法师: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

595、《往生咒》需要学梵文吗?怎样持咒利益大?

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596、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家?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2页 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597、五伦中为什么没有列老师?

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丽泽互益,则属于友。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故五伦之中,不列其师。

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 ”,又,手也, 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点我:

相关文章

强烈推荐求好姻缘的原理与方法,附《求夫疏》与《

强烈推荐求好姻缘的原理与方法,附《求夫疏》与《

  求姻缘的原理与方法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美好的姻缘总让人向往。然而似乎只有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很多人苦苦追寻,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谓“男...

当你有了天眼,你一定会为自己吃的肉哭得死去活来

当你有了天眼,你一定会为自己吃的肉哭得死去活来

有一次,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过一个屠夫家门,看见有好几个人正在试图擒住一头猪,准备将它宰杀了。那头猪四处狂奔,无法将其被捆绑住。文殊菩萨于是对屠夫们说:“何必用那...

你放的生命越多,将来获得的善缘也就越多

你放的生命越多,将来获得的善缘也就越多

这个人前世造了什么善业,寿命这样坚固呢?佛说:“以前他救过一个快要被杀的人,以这个因缘,他在五百世当中,内心无所畏惧,外在的地水火风也不能损害他,而且在今生证得了...

传喜法师:佛法是生命的礼物

传喜法师:佛法是生命的礼物

佛法是生命的礼物 我们流泪,不是所有的泪都是伤心的泪,伤心了会流泪,高兴了也会流泪,一个生命升华的时候也会流泪。像弘一法师一样,弘一法师跟侍者说:“等一下我万...

忍是智慧,让是修养

忍是智慧,让是修养

面对委屈,忍;面对误会,忍;面对嘲笑,忍;面对攻击,忍。忍,是一种智慧,不是懦弱;忍,是一种大度,不是卑微;忍,是一种让步,不是胆怯;忍,是一种宽容,不是心机。会...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佛教作为对古代印度文化的变革和总结,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蕴。佛教的输入,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气息,为那些陷入经学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