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成佛之前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为阿难说了一则公案。

  过去有一位大富长者,拥有各式珍奇异宝,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独缺取得不易的深海赤珍珠。于是长者决定出海采珠,在突破种种难关后,终于找到赤珍珠的产地。

  珠蚌生性嗜血,为了得到这稀世珍宝,长者以刀刺身,将流出的血装入油囊中,并且垂至海底,引诱大蚌出而食之;一旦蚌壳打开,就趁机剖蚌取珠。就这样,长者一次次地刺身取血,一次次地入海剖蚌取珠,经过三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采集到一袋赤珍珠。

  长者带着这袋赤珍珠回到岸上。不料,同伴们看到如此稀有且价值非凡的宝珠,竟萌生恶念,欲杀害长者将宝珠占为己有。于是众人佯称要到井边打水,趁着长者不注意时,便将他推落井中,并把井口封死。

  坠落井底的长者幸好无恙,不知在井底待了多久,突然听到狮子的吼叫声;长者张开眼睛一看,竟然有一头狮子从旁边的洞穴走进来喝水。长者惊惶万分,心想性命难保,没想到狮子喝完水后就离开了。长者不仅松了一口气,并且循着狮子的足迹,离开这一口井,最后安全回到家乡。

  长者找到同伴的家,对他们说:‘你们抢走我的宝珠并且加害于我的这件事,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只要你们将所有宝珠归还,我就不会告诉任何人。’他们看到长者安然无恙地站在面前,都感到非常恐惧,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将所有的赤珍珠全数归还。

  一天,长者的两个儿子在游戏中把玩这些宝珠,大儿子问道:‘这些宝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儿子说:‘宝珠当然是从我的口袋里找出来的。’大儿子辩道:‘不对,不对,宝珠是长在屋子里的大瓮中。’

  听到孩子们的对话,长者面露笑意,长者夫人不解地问:‘这有什么好笑呢?’长者回答:‘宝珠对他们来说是垂手可得,他们岂能想像取得宝珠的过程是如此地辛苦?那是因为有我当他们的依靠,才会以为这些费尽千辛万苦、几乎丧命采得的珍珠,是从家里的瓮中长出的。’

  佛陀告诉阿难:‘你只看到我成佛的果,却不知我从无数劫来即不断地勤苦修学,就像小孩认为宝珠是在口袋中,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而不了解采珠过程的辛苦。其实,成佛必须修诸万行,积功累德,不是一事、一行、一身就可获得。’

  典故摘自:《众经撰杂譬喻·卷下》

  省思

  经云:‘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修行并不是一蹴可几,而需把握因缘,勤修六度万行,累积福德资粮,‘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如此努力不懈,待因缘果熟,自然能圆满菩提道果。(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网)

 

点我:

相关文章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一个嗔恨的念头,竟换来躲不掉的果报!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目犍连(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说:“你的债主快到了!”  目犍连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须弥山。如果我的债主从东来,我就向西;如果...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某天早上尊者迦旃延出外宣导佛法,经过河边时看到一位老妇人蓬头散发,泪流满面,手中拿着一个瓷瓶在河边取水,一边悲伤的放声痛哭。  尊者迦旃延上前询问:「老太太,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哀?」  老妇人...

七岁神童出家悟道,说自己五次投胎五个家庭

七岁神童出家悟道,说自己五次投胎五个家庭

  古时候有一位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中保任。山脚下的村落里,有一位七岁神童,由于他宿世的善根,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与短暂,一心想探究生命来自何处?归向哪里?于是辞别母亲,出外寻师...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金沙滩头马郎妇”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金沙滩头马郎妇”

  元朝时,浙江吴兴有个名叫觉岸的僧人,写了一部名叫《释氏稽古略》的书,其中记载了马郎妇的传说。  在唐朝的宪宗元和十二年,陕西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卖鱼少女。当地的少年见了,都争着想娶...

《百业经》:(32)一只大虫 盗用僧物恒时受报

《百业经》:(32)一只大虫 盗用僧物恒时受报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  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