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失去的不会再来,请珍惜当下!

  编者按:你有过因失去亲人而悲痛不已的经历吗?你曾经因悲痛而久久不能自拔,整天被阴暗的心情所笼罩?请看今天的凤凰网佛教《佛教故事》,看完这则出自《杂譬喻经》的故事你会明白,珍惜当下的时光有多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适时的祭奠来缅怀故人,但不可放松我们在现实生活的修行精进。  

  失去的不会再来,请珍惜当下!(图片来源:慧海百科库)

  且说有一位贤明的人,一向奉持佛法,精进不懈怠,后因寿尽,得病而亡。他的妻子伤痛悲切,自是不在话下。

  妻子虽然悲痛,还是遵照礼法,将丈夫的尸骨火化、埋葬。丧事既毕,妻子还是不能稍抑悲痛,而且废忘经典、佛法,甚至连佛龛前的香灯都不再点燃,只全心全意的在烹宰牲畜,设肴馔、置酒食,在丈夫的坟前,悲泣哀号。

  这位贤者,因生前奉持佛法,死后生天,他以天眼,遥见妻子的哀伤、愚痴不可名状,反觉好笑,而发怜愍之情。

  于是,贤者化成牧童,在坟边牧牛;忽然,牛竟猝死,牧童在旁,号哭后,接着便去割草,拿到死牛前,大声叫牛吃草,死牛如何吃呢?牧童于是又打、又喊、又哭的不停的推着死牛。

  对于牧童怪异的行径,坟冢附近的人全都聚集来看,当然,贤者之妻也走近来看,其中有一人,笑着问牧童:“你是谁家的孩子呀?牛死了,该回去告诉你家人,在这儿哭有什么用?牛死了怎会知道呢?”

  “我可不愚笨啊!牛虽死了,还在这里,我犹有指望,不像她!”牧童一指贤者之妻,继续说,“丈夫老早就死了,还天天买酒设肴,到这儿号哭,他已化焦了的骨骸,又怎么会知道呢?”

  贤者之妻闻言,心里正自惊诧,牧童又说:“我原是你的丈夫,生前因奉持佛法,故已生天界,而今特来度化你啊!”

  说完,牧童恢复他原来的天身,隐向天空时,又说:“你要像我一样,精勤修持,增进道业,不要再浪费时间呀!”

  贤者之妻闻言,心开悟解,回家后,便不再号泣、不再忧愁,而一心精持五戒,注重德行,广行布施,赈济贫病无依者。

  这才使她世寿尽时,也得以往生天道。

  [责任编辑:徐上杰 ]

 

点我:

相关文章

忍渴护虫

忍渴护虫

  忍渴护虫【法句喻经】  佛陀在祇园说法时,有初学佛的两位比丘从罗阅祇国到来,路程遥远,又遇到大旱,干渴得就快死亡。忽然看见地洞里有一升多水,水中有很多小虫,无法取来喝。其中一个说:“暂且先喝了...

棉线供养

棉线供养

  佛陀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织布师,名叫须摩,家中非常贫穷,没有任何财产,只有靠替人织布,赚取微薄的工资过活。  有一天,他想:「我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至今才会这么贫穷,如果现在...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一回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一回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

  善财来到妙意华门城,城门前一石碑,碑上刻诗云:  童男童女骨肉亲,手中牵个玉麒麟。  殷勤来报善财到,弥勒楼前路最亲。  善财读毕,大为惊讶。不知怎么知道自己要来。这石碑又刻了很久。莫非过去有...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丘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位婆罗门受魔王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二回拜偏行外道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二回拜偏行外道

  再到诸都萨罗城  参遍行外道于峰  九十六种无依作  离知见证真实行  这时,善财童子从不动优婆夷那里,闻得妙法之后,更专心忆念他所获得的种种教诲。他完全相信、接受、思惟和观察善知识的教化。 ...

一念弥陀,头顶放光

一念弥陀,头顶放光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  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候,仙婆替亡者说话,他觉得很稀奇。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