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广弘:素斋与中国素食文化探源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素斋以素菜为特色,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生活习惯差异明显,但在喜食素菜这点上却又惊人的相似。

素斋是以素食为特色的菜系,因为素食与佛教及各种斋戒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称素斋。现在流行的素斋不单指寺院素斋,而且指融合寺院素斋、宫廷素食、民间素菜为一体的菜系。

素斋菜讲究的是素净清香,早先多用豆制品和三菇六耳,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天然矿物质,各种营养元素配比均衡,风味优美,食用清香爽口,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有滋补强壮、清肺益气、清涤肠胃及镇静止痛等功效。而且素斋菜以荤托素,即以荤菜的烹调技艺,仿制荤菜的造型,借以荤菜的菜名,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中国素食历史源远流长,亘古之初,素食沿于采集植物,荤食来自狩猎野兽,随着生产的发展,先秦时已经有了菜羮斋食。《礼记玉藻》说:“子卯,稷食菜羹”,即在忌月要以稷谷为饭,以菜为羹。《庄子人间世》记载了颜回的一番话:“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因此则可以为斋乎?”《南华经》也有“蔬食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记载,说明素食在我国已具雏形,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了许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大大丰富了素食的内容,西晋时期,一般士族文人崇尚清淡,笑傲公侯,自甘淡泊,他们向来认为“肉食者鄙”,大多以吃素为荣。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笃信佛教,素食终身,并大力提倡素食,促使素食迅猛普及与提高。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烹调技艺日臻完善,广泛使用植物油,豆类制品和水果蔬菜大量增加,吃素之风比前代更加兴旺。据王谠《唐语林》载,崔侍郎安悲,宴请诸司,用面粉和芋头等材料做为素菜,在外形上可与猪羊肉做的脍炙荤菜相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开了后世仿荤菜的先河。

历经元明,到了公元17世纪的清代,素食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并出现了宫廷、寺院和市肆素食的分野。宫廷素食,也叫斋菜,主要是帝后斋戒时享用,清宫御膳房为此设有“素局”。这些素菜御厨,能用面筋、豆腐、蔬果等原料,做出数百种风味各异的素食。寺院素食,也叫斋菜或释菜,主要用于法师讲经、沙弥受戒,或招待居士、施主及游客,专门用于由香积厨(即僧厨)制作。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香积厨”有较大发展,一些著名的寺院,如北京的法源寺、西安的香积寺、广州的庆云寺、成都的宝光寺、镇江的金山寺、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灵隐寺、厦门的南普陀寺、安庆的迎江寺等,斋菜也远近闻名,求食者云集。与此同时,全国各重要市镇的素菜馆也急剧增加,形成市肆素菜,一般简称素菜,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镇江、杭州、成都等大城市的素菜馆最为有名,如“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素味香”、“佛有缘”等。它们在继承传统素菜品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宫廷、寺院的斋菜,创新了大批的仿荤素菜,如“糖醋鲤鱼”、“烘烤肥鸭”等,形象生动,几可乱真。

现今的素菜,仍由寺院菜、宫廷菜和民间素菜三大流派组成。寺院菜崇尚“全素”,宫廷菜和民间素菜则“以荤托素”。素菜的高蛋白、低脂肪和含有多种维生素成分,得到国内外美食家的高度评价,也为素菜的发展拓宽了前景。

点我:
标签: 素食文化

相关文章

90%的人饭后都会做的8件短命事

90%的人饭后都会做的8件短命事

  有些人喜欢吃好饭就洗个澡,认为饭后洗澡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健康。还有些人吃得兴起便满身大汗,喜欢饭后就洗个干干净净。但,饭后不宜立刻洗澡。还有哪些饭后不宜做的短命事呢?  1.饭后立即吃水果...

粗粮正确做法 走出吃的误区

粗粮正确做法 走出吃的误区

吃粗粮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并不能降糖。粗粮能够延缓血糖的升高速度,而不是...

为什么经常心乱的人容易生病

为什么经常心乱的人容易生病

  心乱就神散,神散则病生。佛家的禅定恰恰就是要让人的心神归于寂静和安宁,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内心,从而化解因心神散乱导致的疾病根源,而且因为禅定而治疗好已经有的疾病。中、西医对“神虚”导致的疾病,都各...

它是“蔬菜之王”连吃三天扫清五脏毒

它是“蔬菜之王”连吃三天扫清五脏毒

“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百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菜之王,何也?”于是...

西红柿可以治疗十种常见疾病

西红柿可以治疗十种常见疾病

西红柿既能当蔬菜烹饪,又能像水果一样生吃,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

雾霾太大,焚一炷降真香

雾霾太大,焚一炷降真香

降真香 其香似苏枋木﹐烧之烟直上﹐ 能入药。传说能降神。 亦名鸡骨香﹑紫藤香。 降真香 别名紫藤香,也称鸡骨香。清代吴仪洛所撰《本草丛新》中记述为“烧之能降诸真,故名。” 降真香 • 凡朴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