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牛头法融禅师《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

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

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

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

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

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

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

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

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

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

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

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

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

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

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




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

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

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

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

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

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

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②

☀素食
素食|无事
素食|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素食|动静寒温 自愧自悔
素食|放下

☀分享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赏析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赏析|敦煌写经精品:释慧湛《佛说生经》手稿
赏析|五世纪北魏石雕定光佛立像碑
赏析|南梁石雕阿育王像

☀阅读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阅读|紫柏禅师:于境缘不可意处,最为大幸
阅读|富贵留恋人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

☀故事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故事|厨房得遇文殊菩萨现身的灵隐祖师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故事|金色比丘尼

☀视频
视频|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像
视频|月德呈瑞 玉兔迎春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视频|灵隐问禅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纪念|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纪念|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普庵祖师(1115—1169)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祖师俗家世居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唐时精通风水的司马头陀和尚曾到此地,并留下铃记云:南山有个七...

招募|云林志工艺术团合唱组招募通告

招募|云林志工艺术团合唱组招募通告

云林志工艺术团合唱组招募通告招募通告合唱组简介杭州云林志工艺术团成立于2017年8月,是由杭州灵隐寺志工组成的一支纯公益性文艺团队,成员都是经过选拔具有艺术特长、爱好文艺表演、自愿发心的志工。艺术团秉...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

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夜气苏子瞻①谓某公不学禅,临终自知时至,诸子求教,教以第一五更②早起。诸子不悟,谓为勤家③。公曰不然,谓五更勾当④,临死时将得去者是也。昔人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随身之业,将得去者也。而业有...

禅诗欣赏——迷失皆因一念差

禅诗欣赏——迷失皆因一念差

返本还源【明】浮峰普恩禅师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遮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什么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怎样证悟我们的正如佛性?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玄妙可寻可...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修无德尊者(35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修无德尊者(35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