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佛法可谓如汪洋大海,深广无涯,很难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与认识,而只能望洋兴叹。其实,佛教有一个醒目的总纲,通过了解这个总纲,就能让我们对于佛法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并得以按部就班的学习。


这个总纲就是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古往今来,由学佛而成佛的千贤万圣,都不能在这四个程序之外,而能达到学佛的究竟目的。这四个步骤,即是我们由凡夫而成佛的路径。


信,是信导,由于信仰,而生起导引的作用,好比航海,相信有一只船,能够发挥航行的作用;解是理解,要理路清晰,航行的方向才不会发生错误;行是具体的实践,必须要有实践的动作,才有接近并抵达目标;证是与目标印证,即是亲历其境,而与所期望的目标合而为一,完成这趟航海的旅程。


学佛,正是有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而修行佛法,而证悟佛法,最终完成一场学佛的法事。


信解行证的具体内容,需要与“教理行果”四个字搭配,才可以了知信的是什么?解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以及证的是什么?信的是教,解的是理,修的是行,证的是果。


信教

教指佛陀所说的言教。信教,是信佛陀所说言教的真实性,是事实,不是空论,也不是幻想。佛陀的说法,不论是因地中行菩萨道的往事,种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事迹,或果位上的三身四土、五眼六通,以及种种三轮不思议化的境界,都是一种亲证的事实,并不是幻想的空谈。


正如《金刚经》所说,佛是不讲妄语的。因此,我们对于佛经所说的言教,都要信实,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见,或是自己的智识想不通,就生起怀疑,甚至否认。


解理

对于佛陀所说的言教,真能深信不疑,第二步需要理解言教中所诠显的义理。能于义理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明了,才能坚固自己的信仰。


解理应做两层解法,先要深解胜义谛理,凡是佛所说的大小乘法的教理,都要研究清楚明白,这是基础。其次是解世俗谛理,凡是世间各种学问,都要尽量去研究,这是作用。有一法不懂,则摄机不广,起用不宏,因此佛诫弟子“法门无量誓愿学”。


修行

行是行持,是具体的实践。如果没有实际的行持,虽有信解,也只如说食不饱,徒然无益。学佛的行门很多,摄归起来,不出五戒行、十善行、四谛行、十二因缘行、六度行。再简略地说,不出戒、定、慧三学的妙行。


如果把这些行再作分析,也可以分为念佛行、读经行、持戒行、礼佛行、参禅行、持咒行等等。随修一行,都可以成功的。《法句经》说,“虽诵千经,不解何益?若解一偈,行可证道”,可见行的重要。


学佛需要信解,更需要行持,行持真切,才会接近我们的目标,知道佛法的真价。否则,虽能信解佛法的好处,信解有三身四智的功德,信解清净佛国的庄严,但是自己不去依佛法的路线行走,终究不能到达净土,也见不到佛身的智德庄严。


证果

果是目的,证果即是学佛达到的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离苦得乐的涅槃,即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永恒不断的慧命,光明自在地朗照着。


这种境界,并不是出世虚无的枯寂,而是远离是非分别,其心清净平等,一片精纯的灵活,把自己的身心与净土融成一片,到达智境浑然,能所双亡的绝对理性的法悦净域,已落入不可思议的程度。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②

☀素食
素食|无事
素食|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素食|动静寒温 自愧自悔
素食|放下

☀分享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赏析
赏析|明代禅画:戴进《伏虎罗汉图》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赏析|敦煌写经精品:释慧湛《佛说生经》手稿
赏析|五世纪北魏石雕定光佛立像碑

☀阅读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阅读|紫柏禅师:于境缘不可意处,最为大幸
阅读|富贵留恋人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

☀故事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故事|厨房得遇文殊菩萨现身的灵隐祖师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故事|金色比丘尼

☀视频
视频|初看历日新年近 喜见山林骤雪飞
视频|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像
视频|月德呈瑞 玉兔迎春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杭州灵隐寺监斋菩萨圣诞送灶

新闻|杭州灵隐寺监斋菩萨圣诞送灶

1月14日,壬寅年农历腊月廿三,适逢监斋菩萨圣诞。傍晚18:15,杭州灵隐寺两序僧众云集十方苑,讽诵经咒,同声礼赞监斋菩萨。愿以此祝圣送灶功德,回向风雨以时  灾疠不起兵戈无用  ...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许多游客来到寺院,看见庄严佛像高踞法座之上,慈眼注视着面前礼敬的众生,都会由衷产生一种景仰之情。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佛”究竟是什么?佛和其他的“神”有何区别?通过礼拜、供养佛,就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

百喻经故事——妇女患眼痛(85)

百喻经故事——妇女患眼痛(85)

妇女患眼痛——《百喻经》经文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有知识女人问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复言:“有眼必痛。我虽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旁人语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

月德呈瑞|灵隐腊八,品宋韵祈新年

月德呈瑞|灵隐腊八,品宋韵祈新年

腊八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6)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6)

廿六  济师父怒打酒坛 且说这传使连夜赶到蒲州,直到报本寺来见长老,长老道:“老僧已辞你去了,如何又来?”传使道:“本寺济书记有简板呈上。”松长老接来拆开一看,上写道:伏以焚修度日...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还有一说为跟随释迦牟尼佛传道的常随众五百弟子。佛教传入中国后,五百罗汉在五代时得到特别尊崇。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