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佛法可谓如汪洋大海,深广无涯,很难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与认识,而只能望洋兴叹。其实,佛教有一个醒目的总纲,通过了解这个总纲,就能让我们对于佛法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并得以按部就班的学习。


这个总纲就是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古往今来,由学佛而成佛的千贤万圣,都不能在这四个程序之外,而能达到学佛的究竟目的。这四个步骤,即是我们由凡夫而成佛的路径。


信,是信导,由于信仰,而生起导引的作用,好比航海,相信有一只船,能够发挥航行的作用;解是理解,要理路清晰,航行的方向才不会发生错误;行是具体的实践,必须要有实践的动作,才有接近并抵达目标;证是与目标印证,即是亲历其境,而与所期望的目标合而为一,完成这趟航海的旅程。


学佛,正是有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而修行佛法,而证悟佛法,最终完成一场学佛的法事。


信解行证的具体内容,需要与“教理行果”四个字搭配,才可以了知信的是什么?解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以及证的是什么?信的是教,解的是理,修的是行,证的是果。


信教

教指佛陀所说的言教。信教,是信佛陀所说言教的真实性,是事实,不是空论,也不是幻想。佛陀的说法,不论是因地中行菩萨道的往事,种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事迹,或果位上的三身四土、五眼六通,以及种种三轮不思议化的境界,都是一种亲证的事实,并不是幻想的空谈。


正如《金刚经》所说,佛是不讲妄语的。因此,我们对于佛经所说的言教,都要信实,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见,或是自己的智识想不通,就生起怀疑,甚至否认。


解理

对于佛陀所说的言教,真能深信不疑,第二步需要理解言教中所诠显的义理。能于义理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明了,才能坚固自己的信仰。


解理应做两层解法,先要深解胜义谛理,凡是佛所说的大小乘法的教理,都要研究清楚明白,这是基础。其次是解世俗谛理,凡是世间各种学问,都要尽量去研究,这是作用。有一法不懂,则摄机不广,起用不宏,因此佛诫弟子“法门无量誓愿学”。


修行

行是行持,是具体的实践。如果没有实际的行持,虽有信解,也只如说食不饱,徒然无益。学佛的行门很多,摄归起来,不出五戒行、十善行、四谛行、十二因缘行、六度行。再简略地说,不出戒、定、慧三学的妙行。


如果把这些行再作分析,也可以分为念佛行、读经行、持戒行、礼佛行、参禅行、持咒行等等。随修一行,都可以成功的。《法句经》说,“虽诵千经,不解何益?若解一偈,行可证道”,可见行的重要。


学佛需要信解,更需要行持,行持真切,才会接近我们的目标,知道佛法的真价。否则,虽能信解佛法的好处,信解有三身四智的功德,信解清净佛国的庄严,但是自己不去依佛法的路线行走,终究不能到达净土,也见不到佛身的智德庄严。


证果

果是目的,证果即是学佛达到的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离苦得乐的涅槃,即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永恒不断的慧命,光明自在地朗照着。


这种境界,并不是出世虚无的枯寂,而是远离是非分别,其心清净平等,一片精纯的灵活,把自己的身心与净土融成一片,到达智境浑然,能所双亡的绝对理性的法悦净域,已落入不可思议的程度。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②

☀素食
素食|无事
素食|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素食|动静寒温 自愧自悔
素食|放下

☀分享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赏析
赏析|明代禅画:戴进《伏虎罗汉图》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赏析|敦煌写经精品:释慧湛《佛说生经》手稿
赏析|五世纪北魏石雕定光佛立像碑

☀阅读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阅读|紫柏禅师:于境缘不可意处,最为大幸
阅读|富贵留恋人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

☀故事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故事|厨房得遇文殊菩萨现身的灵隐祖师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故事|金色比丘尼

☀视频
视频|初看历日新年近 喜见山林骤雪飞
视频|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像
视频|月德呈瑞 玉兔迎春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二十四节气|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江南枝头上斑斓的叶子尚未落尽北方的初雪也还没有降临树上的累累硕果仍旧令人垂涎欲滴尽管对金秋有着那么多的不舍壬寅年还是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而...

赏析|南宋佛画阿弥陀三尊像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十六观经》说∶“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由于此三尊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之本尊,故通常...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有一个名叫迦罗越的人,一心一意想见文殊菩萨,却总无法如愿。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法子,就是广行布施,设宴供养沙门,并且在会场正中央,设了个高高的座位,希望文殊菩萨能降临,一偿宿愿。有许多沙门都来应供...

二十四节气|霜降——一夜霜寒木叶秋

二十四节气|霜降——一夜霜寒木叶秋

晓向高楼凝望,远树枝枝红酿睡起眼朦胧,道是芙蓉初放霜降,霜降,那是丹枫江上——清·黄琬璚《如梦令·晓向高楼凝望》霜雪相传是由青女吴洁(吴刚之妹)掌管每年农历九月十四,青女下凡来到人间站在青要山的最高峰...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二)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二)

前文回顾: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一)观众生业缘品第三观:梵语毗婆舍那,即是用真智去体察一切事物,对一切事物能够正确如实地了解,免去妄加忖度的过失,就叫做观。众生:或译为有情,有多种解释:(...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