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厨房得遇文殊菩萨现身的灵隐祖师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小年”,也是佛教监斋菩萨——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的圣诞。按照我们平常的理解,厨房不过是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不可或缺,却也并不起眼,为何还会有专门的“监斋菩萨”,乃至丛林中历来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的说法,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从灵隐寺无着文喜禅师的故事中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杭州无着文喜禅师,乃仰山慧寂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嘉禾语溪人。七岁时,文喜禅师依本邑常乐寺国清禅师落发出家,学习戒律和经教。后值会昌法难,沙汰僧尼,文喜禅师不得不穿上俗装,隐身于民众,韬光养晦。大中初年(847),唐宣宗诏令恢复佛教,文喜禅师于盐官齐峰寺又重新忏悔出家,后礼谒大慈山性空禅师,性空禅师问他:“子何不遍参乎?”


于是文喜禅师便直往五台山,朝礼华严寺。在金刚窟,文喜禅师碰到一位老翁,正牵着一头牛而行。那位老翁邀请文喜禅师到寺里坐一坐。刚进寺门,老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一位童子应声而出。老翁放下牛,引文喜禅师升堂就座。只见堂宇皆金色晃耀。老翁自于禅床上踞坐,然后指着一个绣墩,命文喜禅师坐在上面。

老翁问:“近自何来?”

文喜禅师道:“南方。”

老翁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禅师道:“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老翁问:“多少众?”

文喜禅师道,“或三百,或五百。”

说完,文喜禅师反问老翁:“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老翁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文喜禅师又问:“多少众?”

老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说完,老翁便呼童子上茶,并进上酥酪点心。文喜禅师品尝着茶和点心,顿感心意豁然。


老翁拈起玻璃盏,又问:“南方还有这个否?”

文喜禅师道:“无。”

老翁进一步追问:“寻常将甚么吃茶?”

文喜禅师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酬对。

这时,天色渐晚,文喜禅师便问老翁:“拟投一宿得否?”

老翁道:“汝有执心在,不得宿。”

文喜禅师道:“某甲无执心。”

老翁问:“汝曾受戒否?”

文喜禅师道:“受戒久矣。”

老翁道:“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

文喜禅师一听,不得不告辞。于是,老翁便令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


路上,文喜禅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童子便召唤:“大德!”

文喜禅师应诺。

童子问道:“是多少?”

可惜,文喜禅师此时尚未契悟其旨,又问童子:“此为何处?”

童子道:“此金刚窟般若寺也。”


文喜禅师一听,倍感凄然失落,此时他才突然明白,那位老翁原来就是文殊菩萨。回头再找那位老翁,已杳然不可见矣!于是文喜禅师便向童子均提稽首道:“愿乞一言为别。”童子于是说偈道: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说完,童子均提便与寺院突然都不见了。再抬头一看,只见天空五色祥云中,文殊菩萨正乘着金毛师子,一会儿,一片白云从东方飘过来,文殊菩萨随即便隐没不见了。那天,沧州菩提寺的僧人修政等人,亦到金刚窟朝礼。当时,他们还听见山石发出巨大的震吼之声。


咸通三年(862),文喜禅师前往江西洪州观音山参礼仰山慧寂禅师,一言之下,顿了心契,并留在仰山,充当典座之职。

一天,文喜禅师正在做饭,文殊菩萨突然现形于粥镬之上。文喜禅师一见,抓起搅粥篦就打,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文殊菩萨于是飞升空中,说偈道:

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另有一天,有位行为怪异的行脚僧人前来求斋食。文喜禅师一见,便把自己的那份斋饭给他吃了。仰山禅师早已预知此事,便问文喜禅师:“适来果位人至,汝给食否(刚才有位果位菩萨来了,你给他饭吃了吗)?”

文喜禅师道:“辍已回施(我把自己的那份停了,已转施给他)。”

仰山禅师道:“汝大利益(你将因此而得大利益)。”


文喜禅师后辗转来到浙江,住杭州龙泉寺。钱王对他非常崇敬,并奏赐紫衣,署无着禅师。文喜禅师将顺寂的那天深夜,告诉大众说:“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说完,便跏趺而终。当时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后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天福二年(937)宣城守帅田頵响应杭州守将许思,发动叛乱,纵兵大掠。贼兵打开文喜禅师的肉身塔,发现他的肉身完好无坏,爪发俱长。后来,武肃钱王听说此事,甚为诧异,便派佐将邵志将文喜禅师的肉身塔重新封瘗,后又迁至净慈山智觉寿禅师塔之左侧。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①

☀素食
素食|不须多味
素食|灵隐寺腊八粥秘方 在家熬粥吃吧
素食|无事
素食|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
赏析|明代禅画:戴进《伏虎罗汉图》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赏析|敦煌写经精品:释慧湛《佛说生经》手稿

☀阅读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阅读|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阅读|紫柏禅师:于境缘不可意处,最为大幸

☀故事
故事|贫妇施豆
故事|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故事|大龟的因缘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视频
视频|大家心心念念的“月德呈瑞”年历是怎样印出来的
视频|岂如凌霜叶 岁暮蔼颜色
视频|元正启祚 万物咸新
视频|红叶舞风须早觉 莫将有限逐虚华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慈孝文化节|百年7路化身慈孝公交,让我们一起到灵隐寺看禅意漫画展吧

慈孝文化节|百年7路化身慈孝公交,让我们一起到灵隐寺看禅意漫画展吧

慈孝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2022第八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举办在即,为增加活动的亲民性以及影响力,让中华民族的慈孝文化更好地内化于人们心中,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与7路...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通高26厘米,像高14厘米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北齐弥勒倚坐佛像。像头顶上有隆起的肉髻,双耳垂肩,面带微笑,衣装形式虽然还部分保留了早期佛像特征,但其宽大的衣领披覆结构明...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藏尊者(31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藏尊者(31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德尊者(376)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垢德尊者(376)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百喻经故事——蛇头尾共争在前(54)

百喻经故事——蛇头尾共争在前(54)

蛇头尾共争在前——《百喻经》经文譬如有蛇,尾语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释义有一天,一条蛇的头和尾忽然争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