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道无成 业果先就——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一)
注释
①弹斥偏小:指摘排斥小乘的偏空、自利,其旨在导小乘,使其耻小慕大,趋向大乘。
②恶名怖:见道以前所起的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之一。此五种怖畏,于菩萨入初地时即远离之。恶名畏,谓初学者为化众生而同入酒肆(酒店),却无法安行自若,犹惧他人讥谤故。若大菩萨证果之后(初地以上),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③大众威德怖:谓于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前,恐惧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云︰“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④悛:音“圈”,悔改。
⑤即:和融,不二,不离之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即杀为慈”乃至“即妄言成实语”,系指五恶与五善相即不二之意,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
⑥权宜方便:菩萨了知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性本空寂,因此能善巧方便,于诸有情,或于圣教有未入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乃至诸戒律仪,受持毁犯,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是为方便善巧。《华严经探玄记》曰:“梁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堪行此事。此有二种:一实行,二变化。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应定作无间等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不作恶。又知此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
⑦饮酒食肉不碍菩提:宋代永明延寿智觉禅师云:“近嗟末法,不明佛意,诳说禅宗,惟学虚头,全无实行,步步行有,口口说空,自不责己,业力所牵。复教人拨无因果,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地狱,业尽复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
⑧徇名失实:同“泥名失实”,拘守空名,不求实际。徇,音“训”,依从。
⑨柳下惠:春秋鲁大夫展获,字季,又字禽,食邑(封地)柳下,谥惠,故称柳下惠。《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相传柳下惠夜宿城门,遇一无家女子,恐其冻伤,而使坐于己怀,以衣裹之,竟宿而无淫乱行为。后以“柳下惠”、“坐怀不乱”借指有操行的男子。
⑩学步于邯郸:战国时期,有一燕国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好看,于是跋涉千里来到邯郸。他在大街上,学着来往人群走路的样子,一下学这样走,一下学那样走,最后什么都学不会,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式全忘了,只能爬回燕国。后以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己原有的本事。
译文
有人见经文中如来弹呵二乘的偏空,斥责小乘的自利,极力赞叹大乘,因而知道菩萨道是所当行的;可是如果不详细了解菩萨的实质,而徒藉菩萨的美名,所产生的危害将会更加严重。比如“自未得度,先能度人的人,这是菩萨。”若是有人凭藉此语,自己的生死大事尚未明了,却偏好为人师,这便是自误非浅!又如“能六度齐修,万行兼备,这是菩萨。”若是以此言作依据,汲汲致力于有为法,而完全放弃心地工夫,则是徒劳无益!“无恶名怖,乃至无大众威德怖,坦然自在的人,这是菩萨。”若是借此语为据,听闻过失而不思悔改,养成轻世傲物的习气,这是顽梗不化!“即杀为慈,即盗为施,乃至即妄言成实语,种种权宜方便,不可以常情拘束的人,这是菩萨。”若是据此妄行毒害、劫夺、欺诳众生之事,甚至破灭律仪,拨无因果,如古人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更是大错特错!这些都是徇名失实,不善学柳下惠,反而变成邯郸学步之人,以致大道无成,业果先就。谨慎啊,谨慎!
往期回顾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