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人生靠什么?(上)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事,其中不乏挑战、挫折、失败等种种令我们感到痛苦之事。每当遇到这些逆境之时,我们才会更加体会到自身力量的有限,总是想要找到一个依靠才好,内心才能觉得真正的安全。


有句古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的确在我们的成长中,尤其是年幼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同样朋友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与支持,才让我们得以走到今日。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都不能作为真正的依靠处,暂且不去说那些父子对簿公堂、朋友反目成仇的例子,即便是最能够支持我们的人,也不可能一直作为我们的依靠,父母会老去,朋友会离开……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依靠谁呢?


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全,有的人靠财富、有的人靠力气、有的人靠名位、有的人靠亲友、有的人靠算命、有的人靠鬼神……可是,观察社会上种种现象就能看出,即便是那些最有名有钱的人,也不比一个贫困的人具有更多的安全感,有的甚至更加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以上的这些都是靠不住的,那么什么才是能给我们安全感,作为我们的依靠呢,我们要信什么才好呢?简单地回答就是,信佛才靠得住,信佛法才好。那么,信佛法又是靠什么呢?


第一、靠因果不靠命运


佛法的正见,首先阐明人生的因果关系,在于苦、集、灭、道的真理:现在人生所得的苦果,是由过去招集的业因,现在修习出世的道因,将来可获得涅槃的乐果。


信因果是信正理,并非迷信,世间不论什么事物,它的生长与坏灭,都是含有因果性的。从浅的方面看,因果的道理很浅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深的地方看,那就非常的玄微,无论好因坏因,只要种了下去,永久不会失去的。我们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中,保藏着善恶薰习的种子,虽经历转世多生多劫,也不会失坏的,故《因果经》说“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陀体证诸法实相的智慧,通达三世因果的道理,幽玄入微,远穷过去,推究未来,审察现在。如果以此智慧来观察人生种种,则对于贫富智愚等等不平等的现象以及苦乐顺逆的诸多遭遇,能够有简单直接的了达。人生现实所受的种种果报,皆因各人前世所作的业因有别,皆是自作自受,并不是谁赐予或者保护的。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学处
学处|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
学处|佛法中的“药”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观照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观照|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从信心上修成定慧学
开示|倓虚法师:破无明见法性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素食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素食|离贪嫉
素食|日久心弥安
素食|离嗔

☀分享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分享|国庆欢喜报四恩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赏析
赏析|敦煌五代绢画:药师琉璃光如来
赏析|(传)慈胜寺壁画二菩萨图
赏析|初唐阎宗造弥勒佛倚坐像
赏析|道信大师亲笔书写的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拓片

☀阅读
阅读|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故事
故事|佛陀为何吃了三个月马麦
故事|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
故事|慈心因缘
故事|提婆达多的堕落

☀视频
视频|慧灯耀不二 禅窟得妙传
视频|我在灵隐做志工
视频|静观众妙
视频|祈福:万类生灵 同游妙庄严域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释教三字经|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阿难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与万物并生此逆旅之中,要皆过客而已。逆旅未至销毁,即过客不绝来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过客竟不知其何所归往?只少数所谓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名士、美人者,...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且说有一位贤明的人,一向奉持佛法,精进不懈怠,后因寿尽,得病而亡。他的妻子伤痛悲切,自是不在话下。妻子虽然悲痛,还是遵照礼法,将丈夫的尸骨火化、埋葬。丧事既毕,妻子还是不能稍抑悲痛,而且废忘经典、佛法...

禅诗赏析——休作狂歌老 回看不住心

禅诗赏析——休作狂歌老 回看不住心

望牛头寺【唐】杜甫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诗人拜见禅师后,感觉到禅机深奥高妙,犹如上山来的山经,盘旋...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系性,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