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丨佛陀教我们如何爱国



佛教素有护国爱国的优良传统,佛陀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印度国王如法修身治国,更强调佛弟子要报答国家恩要努力去庄严国土、爱护国家,在佛陀的教导开示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今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现从经典中摘录佛陀教导弟子如何爱国的法语,与大家共勉。


报国土恩

在佛弟子非常熟悉的“回向偈”中,有一句“上报四重恩”,出自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陀说在世出世间中有四种恩德需要我们去报答: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其中“国王恩”又译作“国家恩”“国土恩”,佛弟子不仅要爱教,而且必须爱国,这不仅是我们作为国民的责任,也是佛教“知恩报恩”的要求。

庄严国土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施作佛事,现大威德,无有休息。”大乘菩萨在因地精进修行时,要发大誓愿,以种种方便,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精神的具体展现,每一位佛弟子都应该积极参加祖国的各项建设,以慈悲的精神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懈努力。


爱国护国

《梵网经》中说:“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意思是说,作为佛教徒不得为了名闻利养而有通敌叛国、卖国的行为,不可以做破坏祖国统一、搞分裂、闹独立的事情。


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为波斯匿王等印度十六国王详细讲说了护国的方法,如“我为汝等说护国法,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意思是说,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所有佛弟子,有责任和义务以举行法会、读诵经典、讲经说法、设斋供养等方式,参与护国救难运动,所谓“护国”就是守护、爱护、护卫国家的意思,佛教的护国体现的也就是爱国主义思想。


遵纪守法

《优婆塞戒经》中说:“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已受戒的在家佛弟子,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犯了国家的制度或法规,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还要承受触犯相应的戒律之罪。遵守世间的法律是受持佛教戒律的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前提,触犯法律也必然会触犯戒律。

依法纳税

《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漏国税,就是不逃税漏税,纳税是为了造福社会、造福人群,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如果佛弟子不尽义务纳税,不仅犯法,同时也违犯了佛所制戒。

佛陀在各种经典中教导佛弟子,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首先要忠诚于国家,做一名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法。时刻心怀国家,为促进人心向善、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起到表率作用,这是爱国,也是爱教。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学处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学处|忏悔业障至何时才能得罪业清净
学处|生宏律范 死归安养——灵芝元照律师是如何由轻谤净土转为专志西方的

☀观照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开示|印光大师: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开示|弘一法师: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素食
素食|中秋意
素食|欢喜
素食|修慈
素食|秋三月 静心

☀分享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赏析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赏析|北齐石雕思惟菩萨及胁侍像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阅读|弘一大师传略

☀阅读
阅读|大道无成 业果先就
阅读|山色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阅读|弘一大师传略

☀故事
故事|路要自己走
故事|帝须罗汉
故事|爱生则苦生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

☀视频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视频|济公的主场——围棋在灵隐
视频|有人来问居山意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常听到有人说:佛教义理深邃,引人入胜,我也很想学习,但对于持戒始终心存疑虑,觉得戒律严重妨碍了我的自由……其实,戒律在凡夫眼里是种束缚,而在诸佛菩萨看来,恰恰是使众生获得真正自由的途径,所以名为解脱法...

阅读|今日方闲——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五)

阅读|今日方闲——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五)

今日方闲吾杭有曾姓者,忘其名,人以其面麻①也,称曾麻子。中年谓其子曰:“吾婚嫁事毕,尔曹亦能自立矣,吾将求闲。”于是备棺椁,凡魂轿②明旌③鼓乐皆悉营办,诸子衰绖④执杖⑤引棺,己肩舆⑥随后。至西湖之别墅...

月德呈瑞|安忍外境,不嗔不喜

月德呈瑞|安忍外境,不嗔不喜

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 一者生忍,二者法忍。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为羼提。为感谢大家一年来对【灵隐寺】公众号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将会为本条推文下方留言点赞数量最...

百喻经故事——得金鼠狼(89)

百喻经故事——得金鼠狼(89)

得金鼠狼——《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还化为金。旁边愚人见其毒蛇变...

开示|倓虚法师:想离苦必须念佛

开示|倓虚法师:想离苦必须念佛

夫六道众生,无一不欲离苦得乐。尤以我人道欲求离苦之心更切,以其八苦交煎,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此八苦,前七苦有过去者,有未来者,有现临其境者;至第八五阴...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下)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下)

前文回顾: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上)世尊告曰:“目犍连,这是它前世的业力所现。曾在人天导师、正等觉山王如来出世时,在山王如来的教法下有一位施主,受了三皈五戒。有一天,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您是一位贤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