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前文回顾: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虽然中国的古体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了平缓的发展,但到了清代却又出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由于清代的诗人善于借鉴前代,取长补短,从而出现了流派众多、风格多样的景象,其成就则明显超过了元明两朝。总的来说,清代诗歌不满于元诗的绮弱和明诗的浅窄之毛病和弊端,继承和兼学了唐宋诗词的传统和长处,并不断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就清代的佛教而言,虽然仍在继续着“衰微”的势头,但亦如前述,也出现了一些“起伏性”的变化。而此时的灵隐寺,则在经历了前几次“高潮”和“低谷”的动荡之后,在具德和尚等法师的努力下,历经千辛万苦,又一次将已然是“苔寮藓壁”的灵隐寺,建成了具有“七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等殿堂的宏盛的伽蓝精舍。故而《灵隐寺志》曰“自建造以来未见若斯盛者也!”

而对于清代的诗歌作者而言,同样亦在继承着先辈们与佛教僧侣交往甚密的传统,由此也留下了一些关涉灵隐寺的诗词。如清初之诗人历鄂的《灵隐寺月夜》便是其中的代表。诗曰: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历鄂(1692—1752),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杭州)人,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历鄂在词方面造诣极高,是浙西词派的中坚人物。作为诗人,历鄂亦长于写诗,尤其是五言诗,上述《灵隐寺月夜》便是其五言诗中的杰作。在这里,作者以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为主,通过以景托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进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

中国古代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出现了不同风格和持不同理论的流派和组织,从而也催生了各个时代之诗人对于诗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理论——诗论。且不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理论家刘勰、钟嵘、严羽等,清代亦出现了许多负有盛名的诗歌理论家,袁枚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曾在溧水、泗阳、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小官。33岁时便辞官,卜居于江宁小仓山之“随园”,并以诗文而名于世,世称“随园先生”。在袁枚之前,清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为王士祯(渔洋),其以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所提倡之“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之理论为根据,在诗论中提出了“神韵”之说。而和袁枚同时代之著名诗人沈德潜(归愚),则特别提出“温柔敦厚”和“格调”的主张,重比兴,同时亦关照到诗歌的格律。


对于他们的诗论,袁枚则不以为然。但他不是一味的反对,而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当中,认为“神韵”不过是诗中的一格,作诗不必每首都要如此,但不可不知道这种境界。而对于所谓“温柔敦厚”之“格调”说,则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对此,袁枚提出了自己的诗论——“性灵说”,他论诗的基本点便是“性灵”。所谓“性灵”,就是要自然地、风趣地反映诗人一时的感受,不必讲境界的大小、格调的高下,若能够做到这一点,便同样都是好诗。因而,他论诗虽重天分,却不废工力;虽尚自然,却不废雕饰。或许是早早地退出仕途的缘故,在他的诗论中亦涉及到佛教及其诗作的内容,而且由于他就是杭州本地人,所以他对灵隐寺应该是十分熟悉的。所以在他论诗时,亦有与灵隐寺有关的事例和内容,如他举例论道:


李谨墀游灵隐寺,云林大师出示右军感怀札,纸墨残缺,如裂春冰。又出山谷、襄阳二札。李题云:“玉印何时勒,贞观十五年。不多完笔墨,一半补云烟。稀世无人信,名山有佛怜。我来长跪读,深幸见残笺。”观梅云:“步步梅花里,迟迟过石梁。两山清涧合,一路白云香。偶约探春侣,同登选佛场。羡他修得到,愧我半生忙。”又:“顾我忽无影,前峰落照微。”十字亦超。


在这里,通过举出描写游览灵隐寺及其相关人物之诗歌的事例,具体阐述了他的作诗主张。


(摘自《诗声词韵里的灵隐寺——以历代关涉灵隐寺的诗词为中心》,原文载于《狮子吼》第二十二期。)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学处
学处|佛陀教我们如何爱国
学处|什么是菩萨
学处|佛有三身,说法的是哪一身
学处|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

☀观照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观照|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开示|弘一法师: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素食
素食|秋三月 静心
素食|黄花遍处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素食|离贪嫉

☀分享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分享|国庆欢喜报四恩

☀赏析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历经波折传入中国的千手观音
赏析|清早期绢地全堂佛会图

☀阅读
阅读|弘一大师传略
阅读|我虽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的爱国诗篇
阅读|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故事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拦住沙门的水鬼
故事|修行的事以后再说吧
故事|佛陀为何吃了三个月马麦

☀视频
视频|空山新雨后
视频|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慧灯耀不二 禅窟得妙传
视频|我在灵隐做志工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浙江杭州佛学院开幕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浙江杭州佛学院开幕

2022年11月5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佛学院承办的“2022佛教论辩会”在杭州佛学院开幕。浙江省、杭州市等有关部门领导,中国佛教协...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志工感悟法布施从分享开始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辞旧迎新,代表着新的一年播种的开始。挂上大红灯笼,张贴新春对联和大大的福字,到处都是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欢度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时刻。癸卯年的春...

慈孝文化节|百年7路化身慈孝公交,让我们一起到灵隐寺看禅意漫画展吧

慈孝文化节|百年7路化身慈孝公交,让我们一起到灵隐寺看禅意漫画展吧

慈孝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2022第八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举办在即,为增加活动的亲民性以及影响力,让中华民族的慈孝文化更好地内化于人们心中,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与7路...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今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夏季天气闷热,气候湿润,万物极易发霉生蠹。寺院珍藏之佛经长年存放于“藏经楼”,尤患于此,因此每年农历六月梅雨季过后,灵隐寺常住法师会组织云林志工翻晒经书。今年7月中旬以来,杭州灵隐寺藏经楼每天请出馆藏...

释教三字经|青原下 一石头 石头路 滑似油

释教三字经|青原下 一石头 石头路 滑似油

“青原下”是指青原山行思禅师,“一石头”是指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是行思禅师的门下。石头希迁禅师,广东省端州人,俗姓陈。十几岁时,就直入曹溪,参礼六祖,六祖度为弟子,还没有受具足戒,六祖就圆寂了。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