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金色公主(下)

前文回顾:故事|金色公主(上)


此时,世尊面带微笑,安详地坐在法坛上,身上不时发出五色的光环。阿难上前请示公主的宿世因缘。佛陀回答说:


这个女子前世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妇人,她的丈夫脚瘫痪不能行动。贫妇的生活很苦,但又不乐于布施。当时的国王叫基立,有一个女儿生得端庄美丽,经常穿璎珞编织的华丽衣服来听法。


一天这个贫妇身上只披着一片破布也随着前来精舍前,却被人们挡在外面。贫妇自语说:“我为什么不能到佛陀的跟前听法,而只让国王的女儿去?”

这时佛在精舍内觉察到外面妇人求法的因缘已成熟,便要弟子把妇人召到殿前。贫妇来到佛陀跟前顶礼问讯之后,问世尊:“为什么国王的女儿如此的富贵华丽,而我却一贫如洗呢?”


佛告诉贫妇:“这个国王的女儿前生喜好读经,乐于供养僧人,常做善事,今生才修得如此的富贵;而你的前世却是不读经书,吝啬刻薄,从不布施供奉僧人,见到穷人也不帮助他们,所以你今世才如此的贫困,这是你前世的业报。”


贫妇听到这里,言道:“愿我佛大慈大悲,饶恕我是这样愚钝的人,教给我佛法吧!”

于是佛便教导贫妇。此后,贫妇每日坐在树下苦读经法,反省思过,终于得到领悟。她用树叶缝了件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而把那身上唯一的一件布衣供养佛陀。贫妇热诚求法的心感动了天帝,便送给贫妇许多华丽的衣服和精美的食物。


贫妇得到这些东西后并没有独自享用,而是把它们都分送给僧侣和穷人。终其一生,贫妇都过着求法、供养僧侣、帮助穷人的生活,一直到贫妇寿终为止。


由于贫妇的一片真诚善业所感,来世便做国王的女儿,喜读经书,好乐布施,全身金黄色,这就是金色公主的宿世因缘,也告诉我们:女性认真修行一样会有成就。






往期回顾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年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普佛法会
法讯|杭州灵隐寺启建癸卯清明梁皇法会通启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开示|百丈怀海禅师教授的“大乘入道顿悟法”
开示|蕅益大师: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开示|马祖道一禅师:道不属修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常识|五位百法:百法无我
常识|五位百法:五位唯识

☀素食
素食|珍重
素食|诚且恭敬
素食|是春天的味道
素食|为善最乐

☀分享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分享|佛陀出家日话感恩

☀赏析
赏析|宋代《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图》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赏析|正定隆兴寺北宋天冠弥勒像
赏析|藏经洞绢画: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

☀阅读
阅读|蕅益大师自传:八不道人传
阅读|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 不可甘心暴弃不为豪杰
阅读|弘一法师记忆中的慧明法师
阅读|吃素会营养不足吗

☀故事
故事|求福的人
故事|老虎转罗汉
故事|金色公主(上)
故事|玄奘法师:修福须敬凡僧

☀视频
视频|霏霏冻雨细无声 解洗梅花花上尘
视频|瑞草生嘉运 林花结早春
视频|二月二 龙抬头 雨顺风调 时清道泰
视频|如何藏得许多春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舍爱得道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爱欲:爱者贪爱、亲爱。欲者贪欲、乐欲。爱欲蔽心之明,其深如...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下)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下)

前文回顾: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上)面对婆罗门的质疑,佛陀并未急于解释,而是伸出宽大又很长的舌头,覆盖在脸上,让它停在发际间。接着,佛向婆罗门说:“如果你看过经书的话,谁若有这样的舌头,你想他会不会撒...

2022灵隐回眸⑥——以文化润教为载体 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22灵隐回眸⑥——以文化润教为载体 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22灵隐回眸:①以爱国爱教为旗帜 坚定不移践行中国化方向②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依法依规强化从严治教③以平安创建为目标 推动寺院管理现代转型④以改革创新为引领 强化数字赋能激发活力⑤以弘法利生为家务...

百喻经故事——诈言马死(73)

百喻经故事——诈言马死(73)

诈言马死——《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欲所乘马,...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