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冬月十四 华严三祖贤首国师圆寂日——游毗卢海 穷法界致







来必有因 燃指立誓

游毗卢海 穷法界致

口门放光 神京震地

伟哉吾师 垂范万世

华严三祖贤首国师(643—712),讳法藏,字贤首,帝锡别号国一法师。大师俗姓康氏,其祖先为康居国丞相,祖父之时归化中国。父名康谧,唐朝赠左卫中郎将。母梦吞日光而孕,法藏出生时为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十一月初二日。


十六岁(658)时,于阿育王寺舍利塔前燃一指供佛。翌年显庆四年(659),大师志锐择师,遍谒都邑缁英未果,遂辞亲求法于太白山,云水生涯多年,敷阅方等经典。后闻亲疾,出谷入京。时智俨和尚讲《华严经》于云华寺,遂投其门下为弟子。然而其时法藏大师因俗事未了,仍为居士之身。

总章元年(668),智俨和尚临终,嘱托道成等诸大德为法藏大师传授戒法。咸亨元年(670),师二十八岁,会武后之母荣国夫人殁,后欲为其广树福田,舍宅为太原寺。道成等诸大德连状荐举,法藏随奉敕削发于太原寺,并诏为住持。上元元年(674),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师授满分戒,赐号贤首。复诏师于太原寺讲《华严》,听者肩摩踵接。


文明元年(684),师四十二岁,幸遇中印高僧地婆诃罗(日照三藏),即请教他有关那烂陀寺的戒贤和智光二师的教判思想,且就讲解《六十华严》时,发现经文有不连贯之处请问日照三藏。正好日照三藏带有《华严经》梵本,故与日照三藏于垂拱元年(685)共同勘补了《六十华严》中〈入法界品〉欠落的部份。法藏大师曾八次参与译场,翻译《华严》、《密严》、《楞伽》、《金光明》、《宝积》等经,因此《法藏和尚传》中称他为“翻经大德”。


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9),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时,法藏五十二岁,也担任笔受和证义等工作,并先后于大慈恩寺(678)、云华寺(694)、佛授记寺等(699),讲演《华严》三十余遍皆有奇瑞。凡求雨、求雪、捍灾、御侮,皆以精诚每感瑞应。故武后圣历年中诏书有“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的叙述,景龙年中诏书也有“慈云掩荫,法雨含滋;师等重修,遽蒙昭感”的记载,可见武后对他的尊崇。

武后诏师开示华严宗旨,叙及经题,口出百光,须臾成盖。武后于经中义理茫昧未明,师因取例长生殿前金狮子,说明无尽缘起,武后豁然开解。这就是日后闻名的《金狮子章》。师又曾为学者,广设善巧,取铜鉴十面八方,上下各一,相距一丈余,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尊佛像,并燃一火烛照之,于是交光互影,重重无尽。学者因而能明白“刹海涉入无尽”的意义。法藏大师善巧化诱,类皆如此。


法藏大师生平著作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华严经旨归》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五教章》或《华严教分记》)四卷、《华严金狮子章》一卷、《华严经问答》二卷、《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密严经疏》四卷、《般若心经略疏》一卷、《入楞伽心玄义》一卷、《大乘起信论义记》五卷、《大乘起信论别论》一卷、《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华严经传记》五卷等,计三十多部,一百余卷。


其最要者,乃是据智俨和尚之遗规,分如来一代时教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确立了教判,在《探玄记》中明白的标示出五教、十宗,为后人研究经教之规矩。依《华严五教章》的〈义理分齐章〉,则有四种教学思想,即三性同异义、缘起因门六义法、十玄缘起无碍法、六相圆融义,将华严一宗的思想更组织化,在华严教学史上建立了深厚的基础。

大师虽身为五帝门师,中宗、睿宗之菩萨戒师,又在长安、洛阳及吴、越、清凉山五处建立了华严寺,广为宣扬华严教旨,朝野归信。然犹粪扫其衣,禅悦为食,一生为以持戒忍辱自守,弘法利生为务。


先天元年(712),大師预知时至,十一月十四日于西京大荐福寺辞世诗曰:“西方净域离俗尘,千叶莲华如车轮,不知何时成佛身。”吉祥而逝,世寿七十岁。玄宗赠以鸿胪卿位及绢一千二百匹,遗骸葬于长安华严寺南之神和原。


法藏大师门下从学者如云,其中较著名的弟子如宏观、文超、东都华严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静法寺慧苑、经行寺慧英,此六人是与法藏并名当时,共同兴盛华严一宗。正是因为贤首法藏大师对华严宗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了华严宗事实上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华严三祖,并以他的德号“贤首”二字来命名此宗,称为贤首宗。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观照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借彼威德 生我福德——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中)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素食
素食|离嗔
素食|补嘴空
素食|吃热汤
素食|养智慧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南宋禅画《药山李翱问答图》欣赏
赏析|义县奉国寺壁画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阅读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故事
故事|提婆达多的堕落
故事|无言的感化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割舍情爱

☀视频
视频|秋夜步月
视频|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视频|斜阳竹树影萧萧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先束身 次摄心 得圆通 证道深

释教三字经|先束身 次摄心 得圆通 证道深

戒律,可以检束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保护我们不会造下种种的恶业。也可以摄持我们的内心不起,不随外境而攀缘、追求。学佛的人为什么甘受这种拘束呢?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远大的希望,那就是得圆通,证道深。圆,是圆满、...

新闻|“之江问道”—— 浙江省佛教协会般若讲堂首讲圆满

新闻|“之江问道”—— 浙江省佛教协会般若讲堂首讲圆满

2022年8月5日上午,“之江问道”——浙江省佛教协会般若讲堂第一讲在杭州佛学院开讲,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作了“从《金刚经》中读懂崇俭戒奢的意义”的主题讲座。▲讲座现场浙江省民宗...

百喻经故事——见水底金影(60)

百喻经故事——见水底金影(60)

见水底金影——《百喻经》经文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疲极不得,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又现金色,复更入里,挠泥更求觅,亦复不得。其如是,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

释教三字经|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释教三字经|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龙树菩萨幼时即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听婆罗门诵读《吠陀》经典,闻过成诵。他遍览婆罗门教及其它外道经文,青年时代已是学富五车,闻名南印度。少年的龙树与三好友寻师习得隐身术后,潜入王宫,耽于情欲为乐。后其事...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头陀僧尊者(314)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头陀僧尊者(314)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须福的长者,他有一个女儿,名字叫龙施。龙施从小聪明惹人喜爱,家教很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她无忧无虑地长大了。在她十四岁时,有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忽然来到她家的大门外。佛陀眉宇间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