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传心印 为禅宗 佛拈花 迦叶通





禅,全称禅那,译作思惟修,新译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心印:禅之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实义,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如永嘉玄觉大师参礼六祖慧能大师,两下经过了一番辩论之后,六祖说:“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心心相印为传法的必要,这一传统的规矩,使普天之下凡属修禅的佛弟子,皆要遵循而不敢逾越,后演变成一宗。


佛拈花,迦叶通:这是禅宗的起源。《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上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这就是禅宗的起源,而迦叶尊者也是禅宗的初祖。


释教三字经 · 前文回顾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

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

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来 习寂定

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

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

愍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

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

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

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

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

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

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

化道圆 归真际 双树间 吉祥逝

荼毗后 分舍利 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正法隆 外道丧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善男女 皆生信 求出家 期现证

建十寺 安僧尼 三宝备 始于兹

溯源流 知宗派 宗有十 分大小

成实宗 六代盛 高僧传 可为证

俱舍宗 陈至唐 五代后 渐微茫

此二宗 是小乘 律小大 七大乘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应迹但随缘起尽 千江一月去来空

禅诗欣赏——应迹但随缘起尽 千江一月去来空

为阐教禅师入塔【清】梦东彻悟禅师无方大道契环中,悲愿高深海岳同。应迹但随缘起尽,千江一月去来空。“无方大道契环中”,方者,方所、方法、行迹,佛道摄化众生于无形,绝行迹、泯方所之区别。盖如来所立教法,遍...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月盖尊尊者(354)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月盖尊尊者(354)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禅诗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

禅诗欣赏——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穿林打叶声”好比世间纷扰,修道之人不...

百喻经故事——踏长者口(57)

百喻经故事——踏长者口(57)

踏长者口——《百喻经》经文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踏。”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

百喻经故事——小儿得大龟(98)

百喻经故事——小儿得大龟(98)

小儿得大龟——《百喻经》经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释义从前,...

故事|修行的事以后再说吧

故事|修行的事以后再说吧

过去有兄弟二人,哥哥经商,弟弟志愿做个修道者,因此弟弟就加入佛陀的僧团去出家学道,由于他精进不懈怠,很快地得证了阿罗汉果。弟弟时常去探望哥哥,看到哥哥为生意忙碌的情景,就劝导他学佛。可是哥哥的回答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