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夫妇食饼共为要(67)

夫妇食饼共为要

——《百喻经》



经文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即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言。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释义

从前,有一对夫妇,一天他们做了三个饼,每人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他们就拿来打赌,共同约定:“要吃这个饼,不得讲一句话。如果谁先讲话,就算输了,不得吃饼。”于是,夫妇两人都默不作声了。


过了不多久一个贼进来偷东西,把所有值钱的物品都拿在手里,夫妇两人为了赌一个饼,都一声不响。那个贼看他们不作声,胆子更大了,就去侵犯那妇人,丈夫看到依旧不响,妇人急了,只得叫起来,对丈夫说:“你真太笨了,为了一个饼,就连贼来侮辱我,你都不响吗?”而丈夫拍手大笑说:“哈哈,你先开口,我赢了,饼归我吃了。”听到这事情的人,没有不取笑他们的。



寓意

世人为着世间的五欲(色、声、香、味、触)等小名利,往往丧失了善法和佛法的广大利益,在明眼人看来,其愚痴可怜,正像这一对愚笨的夫妇一样。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偷犛牛(46)

贫人作鸳鸯鸣(47)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48)

小儿争分别毛(49)

医治背偻(50)

五人买婢共使作(51)

伎儿作乐(52)

师患脚付二弟子(53)

蛇头尾共争在前(54)

愿为王剃须(55)

索无物(56)

踏长者口(57)

二子分财(58)

观作瓶(59)

见水底金影(60)

梵天弟子造物因(61)

病人食雉肉(62)

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63)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五百欢喜丸(65)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66)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何处江村人夜归

禅诗欣赏——何处江村人夜归

秋江【宋】寂寥道潜禅师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这首《秋江》将秋江由黄昏至初夜时的氛围凝练为宁静与寥廓,表现了一位心境空幽清澄的禅者对大自然诗意的独特把捉。夕阳正...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①

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心即八识心王,行是迁流义、造作义,通指一切有为法,在五蕴中即是行蕴。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遍行等五十一个心所法,与心王相应随转,故名相应行。(二)不相应行,即“得”等二十四法与...

纪念|九月廿八 刘宋译经法师求那跋摩圆寂日

纪念|九月廿八 刘宋译经法师求那跋摩圆寂日

求那跋摩本是刹帝利种姓,他家曾世代为王,但父亲却抛弃荣华,隐遁山林。跋摩十四岁时,见解就已超出凡常,而仁慈博爱之心也日渐深厚。有一次他的母亲想吃野味,让他去备办,他对母亲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

还剩一周!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即将截稿

还剩一周!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即将截稿

“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下。”苏轼笔下,记录了当年杭州寺院林立的画面。今天,杭州作为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拥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为摄影家们的创作打开了视野,也吸引着更多游客慕名来...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5)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5)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第二回  来处去高僧辞世▲第三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第四回 灵光一点透禅机五、近恋亲守身尽孝话说道清长...

百喻经故事——猕猴把豆(88)

百喻经故事——猕猴把豆(88)

猕猴把豆——《百喻经》经文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释义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偶不小心,失落一颗。它立即把手里的豆子全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