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忏悔业障至何时才能得罪业清净?

如果修行人犯了戒,了知“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想要忏悔先前所造恶业,首先当生深重惭愧之心,于三宝前发露无遗,至诚忏悔,并断相续之心。


然后收摄身心,端身静坐,常常反观罪性,微密追究,则知罪业无性,其体本空。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的理忏。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持念十方佛名的方式,或持念诸佛万德洪名,或单念阿弥陀佛圣号,只要念兹在兹,皆可忏罪。以此类推,乃至以至诚心礼拜、持咒、读诵《梵网经》《法华经》《楞严经》等一切大乘经典,来认真忏悔障道重罪,通过事相上的精进修持来加以忏悔,名为事忏。


果能如是如法忏悔,或事忏,或理忏,或事理二种同时运用,都能灭除种种罪业,那要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所造重罪消除了还是没有呢?


行忏悔的人至心忏悔时,如果出现以下几种状况,就代表会妨碍修行的罪业已灭,忏罪已经清净:

 

  • 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觉察到身心非常轻安,也就是自在安然。而且晚上睡觉时能够梦到好的、祥瑞的梦,譬如梦到佛之相好。

 

  • 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者就在行忏悔的时候亲自看到种种麟瑞现象的产生。这与作梦不同,因为这是自己在行忏悔时见到。

 

  • 或觉善心开发——所谓善心开发,就是在身心安然外,还会呈现出与慈悲、欢喜相应的状态。如《楞严经》中所说:“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些都是属于善根、善心开发的情形。

 

  • 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当行者自己在打坐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再粗重,而是如云如影,如此继续用功,便能进入诸禅的禅定境界。


  • 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解慧自然生起,妙悟由心而生,于是自己身心就具足了一种智慧,能够善识法相,甚至能够知道一切诸法的究竟相。当这种境界出现后,对经教中一些本来不甚了解的地方也能豁然开朗,甚至随所见所闻的经典能立即知道其真正奥义、旨趣。内心原先对修行层次或方法的疑惑,在这种情形下也能渐渐清楚、明白。如此一来,内心自然就能感到法喜,当法喜一充满,心自然也不会感到忧悔。

 

若能像修学禅定、持念佛号一样念念相续地行忏悔法,当我们用功到将整个身心都集中镕铸在忏悔法上时,就会从自己内心里显现出诸佛瑞相,或见到上述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障道重罪除灭之相。


因此,一方面罪业深重过于须弥,因果昭彰丝毫不爽,当以大怖畏心、大惭愧心精勤道业,速求出离;另一方面,也不应被已经造作的罪业吓倒,当知罪性本空,修行也没那么困难复杂,重点在于我们能否进入一心。只要我们在忏悔时能真正进入一心,有了真实而亲切的身心体验、受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佛法,都会产生深刻的信心与力量。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学处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观照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观照|在娑婆世界为什么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开示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素食
素食|徐行处暑天
素食|本心
素食|中秋意
素食|欢喜

☀分享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赏析
赏析|唐代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阅读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阅读|华严不如艮卦?
阅读|皮袋歌——纪念虚云老和尚诞辰182周年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故事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故事|冤冤相报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故事|路要自己走

☀视频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藕花无数满汀洲

禅诗欣赏——藕花无数满汀洲

临平道中【宋】寂寥道潜禅师风蒲猎猎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诗僧在经行途中,通过对临平山一带如诗风光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一位出家清净的衲子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同时表现了他作为...

释教三字经|六祖下 二禅师 南岳让 青原思

释教三字经|六祖下 二禅师 南岳让 青原思

禅宗由大迦叶尊者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为东土禅宗的初祖,六传而至慧能,都是单传。六祖以下得心印而有迹象可考的有四十三人,四十三人中能使法统绵延不绝的又有两支,那便是如上所说的“南岳让、青原思”...

历史|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

历史|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

明代的刻藏事业,前后共有五次。即洪武年间(1368—1398)初刻于南京的《南藏》,永乐年间(1403—1424)再刻于南京的《南藏》和刻于北京的《北藏》,在这以后有刻于杭州的《武林藏》,乃至万历年间...

赏析|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

赏析|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

南宋 梁楷 《释迦出山图》绢本 设色 纵119厘米、横52厘米释迦如来出山相,又作出山如来、出山相、出山像。相传释迦在雪山苦行林中修苦行,成道之后,头顶明星,全身放光而出山。自宋以降,此一故...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此敦煌图卷《观音经变图卷》是横卷式的连环故事画。其故事内容是《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述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力救济诸般苦难,游诸国土以三十三现身度化众生。此卷为伯希和当...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圭峰宗密禅师座右铭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圭峰宗密禅师座右铭

座右铭圭峰宗密禅师寅起可办事,省语终寡尤。身安勤戒定,事简疎交游。他非不足辨,己过当自修。百岁既有限,世事何时休。落发堕僧数,应须侔上流。胡为逐世变,志虑尚嚣浮。四恩重山岳,锱铢未能酬。蚩蚩居大厦,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