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请问力明②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一切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的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


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


再答复第二个问题,什么法最光明?佛陀答复说,是人人本具的真心最光明,真心现在怎么现不出光明呢?因为被无明烦恼染垢了。如果用功修行,断无明烦恼,把染垢灭尽,这时候是最光明的。真心清清净净,好比玉石无瑕,明镜无秽一样,是为最明。


心垢灭尽,真心之体最光明,此时真心之体起了妙用,就得一切智。从没有天地之前,一直到今天,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所有,眼睛起了智慧,没有看不见的,心里起了智慧,没有不知道的,耳朵起了智慧,没有听不见的。


为什么眼睛、心、耳朵都起妙用呢?因为证得一切智,真心之体起了光明,所以能够看见一切法,能够知道一切法,能够听见一切法,可以说这就是最光明的了。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报名|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

报名|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

2014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学习、增进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要的一部分,既是社会公民一生中具有深刻...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萨和坛尊者(35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萨和坛尊者(35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禅诗欣赏——春风自有期 桃李乱深坞

禅诗欣赏——春风自有期 桃李乱深坞

题西湖僧舍壁【宋】清顺法师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宋代的西湖可不像今天这样热闹。林和靖曾经在孤山隐居,梅妻鹤子,二十年不入城市,可见当时孤山是个僻静地方。至于清顺法师所在的北山...

百喻经故事——与儿期早行(78)

百喻经故事——与儿期早行(78)

与儿期早行——《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儿闻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饥渴欲死。寻复回还,来见其父。父见子来,...

纪念 | 十月初七 善无畏大师圆寂日

纪念 | 十月初七 善无畏大师圆寂日

2022年10月31日  农历十月初七善无畏大师圆寂纪念日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印度僧人善无畏、不空和金刚智来到中国传教,并创立中国佛教密宗,经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称这三位僧人...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色欲障道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欲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一)五欲,爱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者,称为五欲;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