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八月初十 大慧宗杲禅师圆寂日


生灭不灭,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随物现处。

——宋孝宗御制大慧宗杲禅师真赞

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


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禅师座下请益。


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一见宗杲禅师便知其不凡,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不久,文准禅师示疾。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克勤禅师告诉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宗杲禅师对克勤禅师的话未能真正理会,故得少为足,还为自己辩解道:“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尽管如此,克勤禅师还是不肯给他印可,而是令他居择木堂(不入朝士止息之处),为不厘务侍者,每天负责陪同士大夫入室请益或者谈话数次。克勤禅师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勘问宗杲禅师,可是宗杲禅师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禅师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一日,克勤禅师陪诸官客用餐,宗杲禅师亦在场。宗杲禅师当时心心念念还在公案上面,手里虽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克勤禅师见他这副专注的样子,便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宗杲禅师道:“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相似,要舔又舔不得,要舍又舍不得。”克勤禅师道:“你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宗杲禅师虽苦苦参究,但还是不能下一个令克勤禅师满意的转语。无奈之下,他只好问克勤禅师:“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克勤禅师笑而不答。宗杲禅师于是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克勤禅师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宗杲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团当下释然。他欣喜地说道:“我会也!”克勤禅师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禅师皆能酬对无滞。克勤禅师于是拊掌称善,说道:“始知吾不汝欺。”


通过宗杲禅师在克勤禅师座下开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克勤禅师循循善诱,却又屡屡不肯,正是这种逼拶成就了宗杲禅师的大悟。圆悟克勤与大慧宗杲二师出世接人时,以铁面无私著称,从不拿佛法做人情,许多衲僧在别的禅师那儿得到印证,到他们这儿却过不了关。这种决不轻易印可人的作风看似无情,实则慈悲殷切,切实保障了佛法传承不致躐等。


后来,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候,曾经嘱咐右丞张浚道:“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克勤禅师慧眼识人,宗杲禅师更是不负师恩,后来出世为人,住持径山,法席大盛,冠绝天下;并且继其师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把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高潮。


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二人实为禅门双璧,参禅入门讲得最详细的,莫如宗杲;修行途中对种种歧路审察谛当的,莫如克勤。他们的很多开示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得此二人之教法,禅修路上可放心前行矣。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学处
学处|愿求无上佛道 度脱一切众生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观照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观照|在娑婆世界为什么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之解析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五停心观

☀素食
素食|咬秋
素食|净心
素食|徐行处暑天
素食|本心

☀分享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赏析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唐代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阅读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阅读|华严不如艮卦?
阅读|皮袋歌——纪念虚云老和尚诞辰182周年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故事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故事|冤冤相报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视频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罗余习尊者(34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罗余习尊者(34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阅读|慈悲道场忏法传——梁皇宝忏的由来

阅读|慈悲道场忏法传——梁皇宝忏的由来

慈悲道场忏法传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后数月,帝常追悼之,昼则忽忽不乐,宵乃耿耿不寐。居寝殿,闻外有骚窣之声,视之,乃见一蟒盘躄上殿。睒晴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骇,无所逃遁。不得已,蹶然...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

赏析|楷隶并兼、圆腴遒厚的北齐响堂山《无量义经》

赏析|楷隶并兼、圆腴遒厚的北齐响堂山《无量义经》

北齐至唐  南北响堂寺刻经《无量义经》 113.59x127.49cm响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东魏、北齐时...

释教三字经|为沙弥 持十戒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释教三字经|为沙弥 持十戒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第二、讲到沙弥戒了。什么叫做沙弥呢?出家的人在未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前,不管他(她)的年龄大小,男性都称为沙弥,女性则称为沙弥尼。沙弥,译成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沙弥、...

报名|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

报名|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

2014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学习、增进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要的一部分,既是社会公民一生中具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