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许多游客来到寺院,看见庄严佛像高踞法座之上,慈眼注视着面前礼敬的众生,都会由衷产生一种景仰之情。但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佛”究竟是什么?佛和其他的“神”有何区别?通过礼拜、供养佛,就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一切希求吗?


事实上,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佛陀耶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者,也就是觉悟之人的意思。这样说大家可能就会发现,佛陀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对已经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者的一种通行的尊称(与之类似的还有“如来”,也是一种通称),十方世界都有佛陀,并不仅限于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过我们还是以释尊为例,则十方如来皆可比类而知。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中印度的迦毘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母名摩诃摩耶,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睺罗。他和一般人一样有父母妻子,有头、目、手、足,要吃饭,要穿衣。由于他是迦毘罗卫国王太子,他住的是王宫,穿的是锦衣,吃的是玉食,高车驷马,仆从如云,生活环境是足够快活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佛呢?


这就要说到他十九岁那个百花齐放的春天,太子在外出游玩的道路上看到农人在耕田。那农夫焦枯的面孔、黑瘦的身材、破烂的衣服,令他心生怜悯。他又发现那田地经农人耕过后,翻出有许多小虫,飞鸟在天空中看到了虫,便飞来啄食。这些动物的相互吞噉令他不忍。之后又遇到年老之人驼腰曲背,耳聋眼花;病人睡倒在路旁,无人过问,奄奄一息地等死;死人皮肉破烂,口鼻之中都是蛆虫,野狗和天上的飞鸟来咬他的骨肉和那些蛆虫。

先后几次出游,所见所闻都是这些不顺眼的事,回到宫里,太子总是闷闷不乐:同样是人,那农夫竟然如此痛苦;同样是人,总免不了老、病、死的逼迫。为什么人会有苦、会老死呢?有没有方法解除这苦乐,免除这老、病、死的难关呢?他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定决心,抛弃优渥的生活,遁入深山寻师访道,通过自己的修行找寻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的方法。


然而花费了四五年的工夫,遍访当世名师,总觉得都不彻底,于是他便用静坐的工夫,向自己内心钻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这样刻苦耐劳精神,又经过五六年之久,在一个明星亮月的夜里,忽然大悟。他觉悟到缘起性空之理,明白了宇宙万有都是彼此互相依赖,没有独立个体的存在,诸法更无实体可得。


将这个道理具体到我们人类,则人生的苦乐并非上天注定,也不由他人左右,而是全凭自己行为的善恶。这善恶的标准,在身体上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头上不搬弄是非、不粗言恶语、不说假话妄语、不花言巧语的谄媚;心理上不妄贪求、不瞋恚暴怒、不愚痴迷暗。综合起来,谓之十善。在十种善法上看你用力的勤惰,就分出果报的高下,上者可以生天,下者亦可死后仍旧转得人身。


如果不依这路线去做,反过来杀人、放火、偷盗、邪恶、鼓唇弄舌、说是说非、粗言恶语、妄起贪瞋、愚痴迷暗、事理不清,这就称为十恶。在十件恶事之中,看你犯的是全部或是少分、正在作恶的时候用力的轻重,就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十恶如持刀杀人、拿枪械勒索人的财帛,如此用心猛厉的恶行,生前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还要堕落地狱。中品下品者则堕落饿鬼和畜生。

地狱、饿鬼乃至天人,世人较少见到。至于生如飞禽走兽,由于接近人类,其痴可怜和所受刀、砧、烹、割之苦,却是我们都以看到的人类的贫穷、疾病、灾难,这又是十善中杂着恶业或是畜生道之转生、余罪未尽所致,这种种现象更是人人习焉不察的,甚至不会去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众生,这种种的不平等究竟从何而来……


释迦牟尼佛不但觉悟到人生的苦乐基于我们行为的善恶,并且发现每一个人肯以十种善法为基础,进一步修行超脱世间的出离之法,通过戒、定、慧三学,渐次断除烦恼、帮助众生,则不仅可以免除生老病死之苦,还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乃至最终像佛陀一样福慧庄严,以慈悲和智慧普遍利乐众生。


佛既觉悟到人与超人的根本所在以及宇宙万有的互相依赖而有,并无实在性的存在,于是游化人间,到处说法,广度群迷。所应作的善举、所不应作的戒条,佛都自己去躬行实践。他不能做的事情也不教人做,他不能吃的东西也不教人吃,处处示现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为我们作一种可望可及的表率,以此实际行动策励我们发起“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的志向,向着究竟觉悟的目标去努力。


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佛所说的道理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这为恶得祸、为善得福的因果之理。这虽是最基础的教法,但当我们接受了这番道理,便可以随时检束身心,不去为非作歹。如此则在国家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国民,在社会足称人类的模范,倘若人人如此,那么这个世界不久就会变成人间净土。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巡觅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学处
学处|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 为何还要请佛说法呢
学处|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学处|持戒三种人 你是哪一种
学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皆随学无有疲厌

☀观照
观照|我也有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观照|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着急呢
观照|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开示
开示|谛闲法师:“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应如何理解
开示|虚云老和尚:楞严经意旨
开示|印光大师: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开示|慈舟法师: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联灯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对治烦恼的五种法门
常识|世界各地的佛弟子们如何庆祝卫塞节
常识|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常识|四谛法之灭谛

☀素食
素食|消暑气
素食|莫贪凉
素食|坦然
素食|解知足

☀分享
分享|共修菩提增福慧
分享|雨中的青绿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赏析
赏析|徐渭水墨《观音图》
赏析|杭州佛学院艺术院观音作品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332窟之珞珈山观音变
赏析|犍陀罗浮雕 “大光明之神变”

☀阅读
阅读|华严经赞
阅读|不朽
阅读|诵经时打妄想会怎样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故事
故事|尸毗王代鸽
故事|无止境的“追求”
故事|净藏净眼转邪心
故事|实语守信的须陀须摩王

☀视频
视频|老尽春风是杜鹃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杭州市佛教协会召开七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11月10日,杭州市佛教协会七届理事会召开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邀请杭州市民宗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周晓明宣讲二十大精神,市佛协七届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参加学习,会议由市佛协会长...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

故事|玄奘法师:修福须敬凡僧

故事|玄奘法师:修福须敬凡僧

唐太宗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奘曰:法假人弘,唯度僧为最。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奈何?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岂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上)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上)

从前,佛在舍婆提国讲完《受岁经》后,阿难跟着佛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快到一座婆罗门居住的城市。那座城主知道佛有浩瀚的威德,也能教化更多人民,让他们都能心生感动,倘若佛来到这里,大家都皈依了佛,那么谁还...

释教三字经|正法隆 外道丧

释教三字经|正法隆 外道丧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须达那尊者(32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须达那尊者(32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