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持戒三种人 你是哪一种?



全部佛法的纲要,说起来只有三个字:戒、定、慧。所谓戒净则定生,定生则慧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若持戒不清净,禅定无由发生,则智慧也无法开发。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


通过持戒清净,进一步生发种种禅定和智慧,当慧光朗现时,即能除灭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禅定,也是魔道之业,终为魔王,如蒸沙不能成饭。因此,作为佛弟子,应持戒清净。




虽然同为修学,因为根性不同,在持戒上也有上中下三品不同的表现:


上品持戒的人,在未发心学佛之前,或者说还未遇到佛法,作佛弟子之前,就已经能够循规蹈矩,不造五逆之罪。五逆,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此五种,则伤法身,失慧命,逆涅槃海,顺生死流,堕泥犁,受剧报。


这类修行人,能不造五逆,就是世间所说的好人。不仅如此,之后遇到良师善知识,教他受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宝,再进一步受五戒(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之五戒),做在家弟子。又或者有再出家,受沙弥十戒,进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等戒,都能够清净受持无犯。


上品持戒的修行人,无论一切大小轻重诸戒,都能一一清净护持,丝毫无所毁犯。这一类的清净持戒人,发心修行,必证佛法。清净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戒净起修,易证佛法,就好比清净白色的衣服,容易染上颜色,持戒清净的人,也更容易接受到佛法的浸润。


第二种中品持戒的人,这类人在得受戒后,虽然于重戒无犯,而于轻戒却多所损毁。但是在知道自己犯了戒之后,知过能改,从此发露忏悔,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知道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故以至诚心,恳切忏悔。


忏悔,包括有事忏和理忏。事忏即有相忏,亦名作法忏,谓于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尊像前,烧香散花,披陈发露,自己所有犯戒之罪恶,求哀忏悔,或于十方大德尊宿前,发露忏悔亦可,好比今天的法华忏、大悲忏等。


理忏即无相忏,亦名实相忏,谓摄心于意,端身静坐,不思善,不思恶,惟观此罪性从何而生,谓自性之因生耶,他性之缘生耶,抑自他之共性生耶,或非自因非他缘之无性生耶。


当知一切众罪,由心所造,心既推之不可得,则罪亦不可得。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忏之中,理忏功能最大。


持戒修行的人自知罪障深重,依此如法忏悔,也是持戒清净,这类人就属于中品持戒的人。如果能知道忏悔,已经是难得了,如古人云:“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矣!”如果在犯戒之后,至诚恳切如法忏悔,不再毁犯,也是持戒清净,也能生定慧,好比白衣有垢腻,如果能浣洗干净,也能染上颜色。


下品持戒的人,在受得戒后,于一切戒品往往不能坚心护持,无论轻重戒相,多所毁犯,如人将头已斩,决无复活之望。如果依小乘教门,则无忏除重罪之法,所谓“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如果依大乘教法,也有忏除重罪的方法。


在依大乘教法,事忏或理忏之后,即能以坚固心,精持诸佛禁戒,丝毫无犯,亦可名为持戒清净,好比破坏了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也可以染上颜色,破坏者补治完美,垢腻者浣洗干净,便可即无用而成有用。




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意谓佛法里有两种健康之人:一种不作诸恶,天真澜漫,从来自然而然是一个好人;第二种是作了能忏悔,平素虽作诸恶,后能悔过自责,发露忏悔,革故不造新,也可以说是健康之人。


这两种人善根猛利,智慧力强,都能够超生死、证菩提。佛弟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受了大小乘种种戒之后,都要精持无犯,犯即如法忏悔。戒好比是我们读过生死大海所用的浮囊,丝毫不能放纵,如果有一点破漏的地方,都要赶快补好,这样才不会沉溺下去。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巡觅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学处
学处|忏其前愆 悔其后过
学处|观世音菩萨的大悲与大智
学处|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
学处|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 为何还要请佛说法呢

☀观照
观照|我也有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观照|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着急呢
观照|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开示
开示|谛闲法师:“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应如何理解
开示|虚云老和尚:楞严经意旨
开示|印光大师: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开示|慈舟法师: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联灯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物语
物语|楸树——青幢紫盖立童童 细雨浮烟作彩笼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对治烦恼的五种法门
常识|世界各地的佛弟子们如何庆祝卫塞节
常识|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常识|四谛法之灭谛

☀素食
素食|知量
素食|消暑气
素食|莫贪凉
素食|坦然

☀分享
分享|共修菩提增福慧
分享|雨中的青绿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赏析
赏析|徐渭水墨《观音图》
赏析|杭州佛学院艺术院观音作品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332窟之珞珈山观音变
赏析|犍陀罗浮雕 “大光明之神变”

☀阅读
阅读|开悟后就没事了吗
阅读|华严经赞
阅读|不朽
阅读|诵经时打妄想会怎样

☀故事
故事|守护黄金的毒蛇
故事|尸毗王代鸽
故事|无止境的“追求”
故事|净藏净眼转邪心

☀视频
视频|祈愿疫情早除 国泰民安——来自杭州佛教界的祈福钟声
视频|老尽春风是杜鹃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下)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浙江省佛教协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第三次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会议在舟山召开

新闻|浙江省佛教协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第三次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会议在舟山召开

3月29日至30日,浙江省佛教协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第三次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会议在舟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召开。浙江省民宗委副主任钟新章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民宗委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

释教三字经|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释教三字经|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东汉孝明帝永平三年,孝明帝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看到皇宫的宫殿上面,有一个金人,颈项有一圈圆光,而且浑身都是金光灿灿的,很自在地飞来飞去。第二天早上,孝明帝就召集文武百官询问此梦。当时朝廷...

百喻经故事——诈称眼盲(96)

百喻经故事——诈称眼盲(96)

诈称眼盲——《百喻经》经文昔有工匠师,为王作务,不堪其苦,诈有眼盲,便得脱苦。有余作师闻之,便欲自坏其目,用避苦役。有人语言:“汝何以自毁,徒受其苦?”如是愚人,为世人所笑。释义从前,有个工匠替国王做...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③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②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不寂静即扰乱,是烦恼的共相。掉举令心不静,即显掉举非唯不寂静,它的自性嚣动,由...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善修行尊者(378)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善修行尊者(378)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纪念|正月十三 牛头法融禅师圆寂日

纪念|正月十三 牛头法融禅师圆寂日

牛头法融禅师,俗姓韦,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法融禅师十九时,便学通经史,不久开始阅读大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他曾感叹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