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四)



元代没有大规模举行官刻藏经的事,这是因为大都(今北京)弘法寺原来已有金代刻成的大藏经版,世祖至元中曾重加校订,成为元代的弘法寺大藏(当时有《弘法入藏录》,今已佚)。至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更召集汉藏大德僧人学士等对勘汉藏两种大藏经的异同,编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十卷。


此外,民间私刻的藏经也还有几种版本。先是杭州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白云宗僧徒于至元中募刻了大藏经版一副,约六千卷,此即通称的普宁寺本。



稍后,在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宋末创刻未完的碛砂版藏经继续雕刻,至仁宗至治末年(约1323顷)完成,共六千三百余卷。又在大德十年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大藏中选出南方各种藏经刻版所缺之秘密经类等,刻成二十八函,约三百一十五卷,以为普宁寺版和碛砂版的补充。

管主八还于大德六年(1302)以来刻成西河字(西夏文)大藏经版一副,共三千六百二十卷,并印施三十余部于各地。


又白莲宗复兴而传入福建之后,也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在建阳县发起开雕毗卢大藏,得到当时福建行省长官亦黑迷失的赞助,担任了劝缘主,但只刻成《般若》、《宝积》、《华严》、《涅槃》四大部,今福州鼓山和山西太原崇善寺还存有它的一些印本。

至于蒙、藏文大藏经亦于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由嘉漾在内地和西藏地区分别刻成版片,但印本久佚。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顶生尊尊者(358)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顶生尊尊者(358)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讲到观世音菩萨,没有佛教徒是不知道的,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单这两句,就可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怎样的深入人心。信仰观世音菩萨,称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凡有人住的地方,...

新春福慧|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新春福慧|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这几日春运、过年、买票、订年夜饭的消息,成了身边人讨论的又一重要话题。大家都说今年是一个团圆年,对于过年的期待也比以往更加热烈,眼看着新春佳节就要来临,不知道大家的身心是不是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俗话说“...

故事|老虎转罗汉

故事|老虎转罗汉

离那哆婆哆寺不远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住一只母虎。后来这只母虎怀孕了,因为身子沉重,不能走很远的路去觅食。可是这片森林已经找不到什么食物了,所以这只母虎越来越瘦。等到它临盆的时候,它拼命挣扎着生下一...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圆寂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上)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上)

三法印一、诸行无常印:行是造作迁流义,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有生、异、灭三相相应,为生异灭三相作为,刹那不停地在迁流变动,所以说之为行。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无常就说明诸有为法上没有这种固实不变性,所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