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并非受苦 而是还愿


✦ ✦ ✦ ✦ 


我们生活在世间,工作中生活中,乃至日常的接人待物,时长会遇到一些难题。这些困难有大有小,小困难稍加努力便可解决,而对于比较大的挑战,往往会心生抱怨。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调心,所谓历境炼心,那么佛弟子应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坎坷呢?


其实,环境跟我们有冲突是正常的。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们正是因为有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所以处处有问题,炎热时会大汗淋漓、热恼不堪,降温时会感冒、打喷嚏、咳嗽,大家因此抱怨天气不好、气候恶劣。可是静下心来想想,这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天气问题呢?或者退一步说,就算是天气的问题,指责、抱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佛的人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去调整自己的心!只要心念一调整,环境就会转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当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转不了时,就需要用佛法帮助自己调整心态,而不是遇到状况就像蛮牛一样冲过去,冲得头破血流,还一边抱怨、指责,落得自己痛苦,环境遭殃。唯有转变我们的心念,才能开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    ✦    ✦    ✦    

✦ ✦ ✦ ✦ 


说到这里,不少人会心存疑惑:不再抱怨和指责,不再向外去找寻原因,是不是就让我们逆来顺受呢?从佛法的理论来看,受报确实是存在的。我们说因缘果报,如是因,如是果,由于因中造业的善恶不同,果报也分成二种,一种是苦报,一种是福报。我们总希望多一些福报,不要受苦报,可是如果过去世造的苦因多,种的福因少,这种希望当然会落空。


可是单纯地将磨难、挫折、挑战理解为只能逆来顺受而不能有所作为,那就变成了宿命论,并非佛法的本意。应该说,这些困难确有受罪报的成分,但困难并不全是苦报。就以大家都知道的地藏菩萨为例,他发愿去地狱度众生,当然面临千辛万苦,可这些难道也是菩萨的苦报吗?


当我们受苦的时候,不要以为是来受罪的,而是来还愿——还过去生所发的悲愿。地藏菩萨到地狱度众生,不正是因为他发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吗?地藏菩萨到地狱度众生的时候,一样会感受到地狱里的冰与火,就像消防队员穿了全副消防救生衣,进了火场还是会有灼热感。但是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地狱的众生,是自愿的,加上心有定力,所以他不是在受苦,而是在还愿。


✦    ✦    ✦    ✦    

✦ ✦ ✦ ✦ 


佛法是心法,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调心。遇到任何事情,不要老是抱怨人家有问题、环境有问题,不妨转换思路,将自怨自艾的想法转变为“好感恩,让我有机会受报与还愿”,借助这个困难,正好能锻炼自己的信心,生起惭愧心,增长慈悲愿。《金刚经》有云:“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过去造的恶业原本应堕三恶道,由于今生学佛修行,所以重罪轻报,只是被人家轻贱、瞧不起,只是遇到一些坎坷,而过去的恶业重罪却也因此全消解了,难道不应该感恩吗?


我们学习佛法,从受三皈依开始便发了四弘誓愿,要努力成为救度众生的菩萨。菩萨一定要从受苦受难之中不断磨砺、成长,才能够去救苦救难。否则,又怎能对众生之苦感同身受,又如何具备帮助众生应对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呢?比如《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一生被人看不起,甚至人家要打他、污辱他,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更没有指责、抱怨,还是尊敬所有的人,把所有的人当成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


人的一生,如果期望任何困难都没有,反而是很痛苦的事。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这种不可能的情况心存期待,本身就是错的,这种想法又会造成一种新的烦恼。我们都是菩萨道的行者,就是要在受苦受难之中,从事救苦救难、修福修慧的活动。当我们受苦报的时候,心念上不以为是苦难,而将它视为践行四弘誓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磨砺,就不会怨恨,就不会有退心。那面对这些问题就不再是受苦报,而变成是还愿了!


✦    ✦    ✦    ✦    






往期回顾




法讯|杭州灵隐寺启建癸卯清明梁皇法会通启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三皈依
学处|“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学处|《妙慧童女经》中的“男女平等”
学处|极乐世界里的众鸟都说什么法

☀观照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观照|闻声救苦 赴感随缘

☀开示
开示|马祖道一禅师:道不属修
开示|虚云老和尚:修与不修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开示|太虚大师: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物语|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物语|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常识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常识|何谓阿鞞跋致

☀素食
素食|为善最乐
素食|生机
素食|迁善改过
素食|克己

☀分享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
赏析|贵霜王朝浮雕:世尊涅槃像
赏析|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唐代普贤菩萨像
赏析|南宋佛画阿弥陀三尊像

☀阅读
阅读|弘一法师记忆中的慧明法师——2月23日慧明法师圆寂纪念日
阅读|吃素会营养不足吗
阅读|王安石《归依三宝赞》
阅读|今日方闲

☀故事
故事|玄奘法师:修福须敬凡僧
故事|金色公主
故事|悭贪的苦果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视频
视频|瑞草生嘉运 林花结早春
视频|二月二 龙抬头 雨顺风调 时清道泰
视频|笑逐东风烂熳开
视频|春雨沃枯 花开万卉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纪念|十月廿三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圆寂日——是何姓?是佛性

​纪念|十月廿三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圆寂日——是何姓?是佛性

岩松未老 娘胎已托笑倒松巢 千岁玄鹤处生往还 如云赴壑伟哉仪风 寄与玄学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戒贪得自在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王,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百喻经故事——踏长者口(57)

百喻经故事——踏长者口(57)

踏长者口——《百喻经》经文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踏。”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

禅诗欣赏——汝音虽好复谁听

禅诗欣赏——汝音虽好复谁听

绝句【宋】参寥道潜禅师高岩有鸟不知名,款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这是一首语浅意白的比兴借喻诗。高岩鸟便是诗人,也是禅衲子的代称。首句的“高岩”说明其处境之高远。“不知名”说明高岩...

故事|割舍情爱

故事|割舍情爱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丘尼。她加入的比丘尼僧团的导师是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丘尼就带她去见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