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前文回顾:

学处|三皈依



在上一篇介绍三皈依的文章中,大家对于皈依的内容和意义都已有所了解,但还有不少人对于皈依三宝存在一些疑问和误解,今天就让我们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加以回答:

01

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

这种观念乍听似乎有些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我们去求学,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逐级晋升的:最初进小学,先要注册学籍,进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举行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


佛弟子的修学的进阶,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而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也放得特别宽大: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皈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这也正像凡是学龄已届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不假入学的甄别,一律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如要再进一步,就要讲求资质的拣择了。

02

我已经具备了自学佛法的能力,还需要皈依吗?

有的人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自己可以阅读三藏典籍,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便认为不必皈依,也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佛弟子们所说而得到佛陀认可的),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和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之中流出,但是法宝的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既然对佛教义理能够心悦诚服地信受,为何不通过三皈依来正式踏上修学之路呢?

03

可以只皈依三宝中的佛宝和法宝,而不皈依僧宝吗?

只对法宝信受奉行而忽略佛宝和僧宝是不行的,如果只信奉佛法,而不礼僧宝,也不可以。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释尊涅槃之后,若无历代祖师的传承,我们又如何能够在佛陀入灭两千多年后有幸得遇圣教呢?正所谓“法赖僧弘”,倘无僧宝的住持,佛法虽广大精微,也不能饶益世间了。更何况,是释迦世尊金口亲宣、三藏典籍明文指示让我们礼敬、皈依、供养、护持僧宝,我们却拒不遵循,这对佛法二宝能称得上皈依吗?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如果在三宝之中选择其一或其二进行“皈依”,便是强予三宝分家,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不可能的。

04

皈依只是一个仪式,形式大于内容,并不那么重要?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而且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日常生活中的懈怠、放逸、邪淫、妄语等恶习也难以克服,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约束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







往期回顾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年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普佛法会
法讯|杭州灵隐寺启建癸卯清明梁皇法会通启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学处|三皈依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百丈怀海禅师教授的“大乘入道顿悟法”
开示|蕅益大师: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开示|马祖道一禅师:道不属修
开示|虚云老和尚:修与不修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物语|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常识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素食
素食|珍重
素食|诚且恭敬
素食|是春天的味道
素食|生机

☀分享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赏析|正定隆兴寺北宋天冠弥勒像
赏析|(传)张僧繇绘《鱼篮观音图》
赏析|贵霜王朝浮雕:世尊涅槃像

☀阅读
阅读|牛头法融禅师《心铭》
阅读|蕅益大师自传:八不道人传
阅读|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 不可甘心暴弃不为豪杰
阅读|弘一法师记忆中的慧明法师——2月23日慧明法师圆寂纪念日

☀故事
故事|求福的人
故事|老虎转罗汉
故事|玄奘法师:修福须敬凡僧
故事|金色公主

☀视频
视频|元宵佳节同欢乐 处处咸燃无尽灯
视频|霏霏冻雨细无声 解洗梅花花上尘
视频|瑞草生嘉运 林花结早春
视频|二月二 龙抬头 雨顺风调 时清道泰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五祖忍 居黄梅 东山上 道场恢

释教三字经|五祖忍 居黄梅 东山上 道场恢

五祖弘忍大师,俗家姓周,是蕲州(今属湖北)黄梅人。弘忍大师还是孩童的时候,有一次在路上遇见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问小孩:“子何姓?”小孩答道:“姓即有,不是常姓。”四祖又问:“是何姓?”小孩答道:“是佛性...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与万物并生此逆旅之中,要皆过客而已。逆旅未至销毁,即过客不绝来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过客竟不知其何所归往?只少数所谓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名士、美人者,...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寒露时节天渐寒,很多人本能地喜温喜热,容易出现内热上火的情况,对养阴不利。深秋季节寒冷而干燥,应该以保养阴精为主,正如中医四时养生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饮食上,要适当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妻子甚狱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凡夫: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

素食|珍重

素食|珍重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

走进灵隐|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秋季寻访古道,拾级而上,在古朴幽静的千年古刹中能听钟声杳杳,问禅悟道,还能饱览山中星星点点的桂花。灵隐桂花香,透过岁月时光的悠长,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时浓时淡,似有若无。桂花,其香气馥郁张扬,外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