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前文回顾:

学处|三皈依



在上一篇介绍三皈依的文章中,大家对于皈依的内容和意义都已有所了解,但还有不少人对于皈依三宝存在一些疑问和误解,今天就让我们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加以回答:

01

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

这种观念乍听似乎有些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我们去求学,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逐级晋升的:最初进小学,先要注册学籍,进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举行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


佛弟子的修学的进阶,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而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也放得特别宽大: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皈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这也正像凡是学龄已届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不假入学的甄别,一律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如要再进一步,就要讲求资质的拣择了。

02

我已经具备了自学佛法的能力,还需要皈依吗?

有的人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自己可以阅读三藏典籍,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便认为不必皈依,也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佛弟子们所说而得到佛陀认可的),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和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之中流出,但是法宝的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既然对佛教义理能够心悦诚服地信受,为何不通过三皈依来正式踏上修学之路呢?

03

可以只皈依三宝中的佛宝和法宝,而不皈依僧宝吗?

只对法宝信受奉行而忽略佛宝和僧宝是不行的,如果只信奉佛法,而不礼僧宝,也不可以。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释尊涅槃之后,若无历代祖师的传承,我们又如何能够在佛陀入灭两千多年后有幸得遇圣教呢?正所谓“法赖僧弘”,倘无僧宝的住持,佛法虽广大精微,也不能饶益世间了。更何况,是释迦世尊金口亲宣、三藏典籍明文指示让我们礼敬、皈依、供养、护持僧宝,我们却拒不遵循,这对佛法二宝能称得上皈依吗?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如果在三宝之中选择其一或其二进行“皈依”,便是强予三宝分家,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不可能的。

04

皈依只是一个仪式,形式大于内容,并不那么重要?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而且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日常生活中的懈怠、放逸、邪淫、妄语等恶习也难以克服,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约束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







往期回顾




法讯|杭州灵隐寺癸卯年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普佛法会
法讯|杭州灵隐寺启建癸卯清明梁皇法会通启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学处|三皈依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百丈怀海禅师教授的“大乘入道顿悟法”
开示|蕅益大师: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开示|马祖道一禅师:道不属修
开示|虚云老和尚:修与不修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物语|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常识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常识|五位百法(合集)

☀素食
素食|珍重
素食|诚且恭敬
素食|是春天的味道
素食|生机

☀分享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赏析|正定隆兴寺北宋天冠弥勒像
赏析|(传)张僧繇绘《鱼篮观音图》
赏析|贵霜王朝浮雕:世尊涅槃像

☀阅读
阅读|牛头法融禅师《心铭》
阅读|蕅益大师自传:八不道人传
阅读|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 不可甘心暴弃不为豪杰
阅读|弘一法师记忆中的慧明法师——2月23日慧明法师圆寂纪念日

☀故事
故事|求福的人
故事|老虎转罗汉
故事|玄奘法师:修福须敬凡僧
故事|金色公主

☀视频
视频|元宵佳节同欢乐 处处咸燃无尽灯
视频|霏霏冻雨细无声 解洗梅花花上尘
视频|瑞草生嘉运 林花结早春
视频|二月二 龙抬头 雨顺风调 时清道泰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传)慈胜寺壁画二菩萨图

赏析|(传)慈胜寺壁画二菩萨图

(传)慈胜寺壁画二菩萨图五代后周-高175公分 宽89公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藏此幅壁画相传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慈胜寺。由壁画榜题可知绘制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另一壁画观...

禅诗欣赏——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禅诗欣赏——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唐】李白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此中积龙象,独许浚公殊。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诗以描写宣州的美景开篇。白云...

新闻|全国佛教院校“优秀教师”浙江省评审会在杭州灵隐寺召开

新闻|全国佛教院校“优秀教师”浙江省评审会在杭州灵隐寺召开

10月12日,全国佛教院校“优秀教师”浙江省评审工作会议在杭州灵隐寺召开。浙江省民宗委宗教一处处长楼剑涛、宗教三处三级调研员魏微莅会指导。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光泉法师,省佛协副会长、...

故事|爱生则苦生

故事|爱生则苦生

有一梵志,独生一子,对他非常疼爱,视如己命。但很不幸的是这个儿子说死就死,让梵志伤心不已,每天到他的墓前哭泣哀伤,不能自已。一天,梵志来到佛住的孤独园,向佛问讯后,一副悲哀的样子在另一面坐下。世尊见了...

故事|金色比丘尼

故事|金色比丘尼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个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很忧愁,她的父亲说:“这样难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然后再拿去喂狗。”母亲说:“夫君,您不要这么说,杀人是天理所不容的...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财宝。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