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代华严法系——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九)​



清代华严宗的法系,正传旁出,极为纷歧。清初雪浪一系的苍雪、含光等,盛讲《华严》于苏州。杭州方面则以柏亭续法为代表人物。同时北方宝通贤首一派,也出有知名学者多人。

苍雪(1588—1656)专讲《华严大疏》,但他好诗,其学为诗名所掩。含光(1599—?)为汰如(明河)弟子,亦弘《华严》。康熙时(1662—1722)雪浪三世孙佛闲住南京普德寺,盛讲《华严》、《法华》,时称为华严宗中兴名家(《法华经科拾》卷七后跋)。

柏亭(1641—1728)名续法,从明源学《华严》教义,为明末祩宏五世法孙。他在杭州弘扬《华严》五十多年,著书二十余种,达六百余卷。他的主要著作有《贤首五教仪》六卷、《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华严宗佛祖传》十四卷、《般若心经事理解》一卷(吴永芳《般若心经事理解序》)。


宝通贤首一派,创始于不夜照灯。照灯为颛愚观衡弟子,北游开法于通州宝通寺,门下出玉符印颗,遂开宝通一派。印颗(1633—1726)于康熙十三年(1674)继席宝通,为贤首第二十八世。他的弟子耀宗圆亮、滨如性洪、波然海旺、有章元焕等,分别传法于河北,称为宝通四支(《宝通贤首传灯录》)。

元焕的法嗣通理(1701—1782)字达天,是清代中期有名华严学者。通理于雍正十一年(1733)奉召入圆明园校勘藏经,因得研《华严大疏》;后至永祥寺从元焕传《华严》宗旨,遂嗣其法(《宝通贤首传灯录》卷下《有章元焕传》)。乾隆十八年(1753)通理任职僧录司,其后清字经馆成立,他又助章嘉国师校译满文藏经。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禅六世入京,通理奉命和他谈论佛法,被封为阐教禅师。著有《法华指掌疏》七卷、《楞严经指掌疏》十卷、《圆觉经析义疏》四卷等(《新续高僧传》卷十《通理传》)。

清末《华严》学者,以月霞为最后代表人物。月霞(1858—1917)名显珠,为常州天宁寺冶开法嗣。初学天台不契,继至金山、高旻参禅,后隐终南山,始专究《华严》。他弘法数十年,足迹远至日本、暹罗诸国。晚年创办华严大学于上海,后迁杭州海潮寺,造就人才不少。著有《维摩经讲义》等(持松《月霞法师传》)。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


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的优遇


明代著名禅师(上)


明代著名禅师(下)


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


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


明代佛教著述


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

十一

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

清代
佛教


清廷对佛教的管理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


清代的刻经事业


清初临济宗天童、磬山二系的传承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


清代禅宗著述


清代弘扬净土的代表人物

清代
佛教

清代天台宗弘化大德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众所周知,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而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其实来源于佛教。清代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这首诗说得就是喝腊八粥的由来...

禅诗欣赏——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禅诗欣赏——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遗偈【民国】弘一法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的这首偈诗言辞简约而意蕴丰厚。“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交谊高雅纯净,看起来像水一样清淡,语...

素食|修慈

素食|修慈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晚晴集》本日食单茄汁...

新闻|“植物领先、健康吃素”食物论坛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新闻|“植物领先、健康吃素”食物论坛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8月18日上午,2022灵隐“植物领先、健康吃素”食物论坛在杭州灵隐寺华严阁三楼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素食文化专家、学者和菜肴制作大厨齐聚一堂,从健康吃素、动物福利、生态环保、自然农法、素食推广等方面进...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下)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下)

前文回顾: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上)面对婆罗门的质疑,佛陀并未急于解释,而是伸出宽大又很长的舌头,覆盖在脸上,让它停在发际间。接着,佛向婆罗门说:“如果你看过经书的话,谁若有这样的舌头,你想他会不会撒...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达摩真尊者(30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达摩真尊者(30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