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天台宗基本思想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读音:yǐ ,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栖止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的经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义。此外并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大智度论》为指南,更引《维摩》、《仁王》等经以坤信,引《佛性》、《它性》等论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观之所依。 《妙法莲华经》,是释尊成道以来四十余年间,以种种方便教化,根机垂渐调熟,于是在将入涅槃三月前于清净众中演说,畅谈出世之本怀,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令诸弟子尽成一佛乘之人。《妙法莲华经》是佛陀说法究竟之畅说,故智者大师宗之,为根本所依。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三祖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性相三千与百界千如是天台宗中重要的法相,其中作为法华正体、天台宗宗旨的十界十如,就是依此而推演的,而最后的归著点,仍在于一念心中。一念之心能理具三千诸法,更能事造三千诸法,因此天台宗修观的下手处,即观一念之心的三千性相,即假、即空、即中,圆融无碍。如果不明瞭性相三千,百界千如的意义,即不能入圆顿止观,也不能正确地分判天台宗法相。

修习佛法的一切具体行为,都可以归入到天台思想理论之内,可谓“荡荡乎,莫知其高厚!”天台禅修的方法可以用如下几点结论来概述:

第一,天台宗不但是佛学理论发展到了极致的宗派,在近三千年的佛法史上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水平,而且还是禅修方法臻至圆熟的实践智慧学。其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事实,这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佛教其它各宗难以企及的。

第二,在整个天台禅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外,天台历史还告诉我们,可以接纳棒喝直指,乃至参公案、看话头等禅宗的修行方式;也可以奉行净土宗的观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众人共结莲社,集体求生西方净土;亦可以修习适合于社会大众的经忏佛事,进行自忏和忏他,普及佛法,利乐有情;更可以接纳密教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

第三,在诸法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下,天台禅修方法也就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机宜之需要,而产生了沿袭和革新并进的弘法方式,这在历代有大成就的祖师大德那里尤其表现得特别突出。凡是不能与时俱进,不会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没有发展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的年代,都是佛教灰暗停滞的时代。这除了特殊的社会原因外,对于弘扬佛法之人的眼光胆识,乃至对圆教思想的如实把握和运用,都是分不开的。这为今天弘扬天台佛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修学天台宗法门,首先要掌握好教与观的两个基本的内容。因为教是佛陀的一代教育方法,它统摄佛法的一切言语文字及其性相义理。观则是佛陀所指示的具体的实践功夫,它包含佛法的无量行门与实证方法。二者相辅相成,总持了世出世间的事理诸法,而摄归于成佛之路上的因果与心性,使人藉教悟理,由理而导行。以因地的观行,渐趋果地的大觉,圆证心性妙法,成就不思议的力用。由此而知,教观是天台宗乃至一切佛法的关键,是一切佛法的理论与修持的总汇归,也是学佛者依止进修的准绳。 天台宗,以其博大精深的教理,细缜详密的观行,而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佛教之发展。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人依据《法华经》等有关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综合创造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义理。内容深邃,富有特色。以下拟从一念三千说的内涵、意义和来源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述评。

一念三千的内涵

  天台宗创始者智颉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於此。”

  智颜又在《法华玄义》卷二上说:“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俱足。”

  以上两段引文集中体现了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思想,其中心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心,就具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从而也就显现出宇宙的全体。

一念三千思想的要点有四

  (一)“一念”,即一心,指妄心。然妄心又是染(无明)、净(法性)之所在,从差别相状言是无明,从真如理体言则是法性,所以也可说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智顿说:“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这是说,无明与法性是同体的,一念心就具足三千种法,不论一念心是无明染心,或是法性净心,都不能离三千种法,即都具足三千种法。这表现出天台宗性具思想体系的特点。

  (二)“三千”由三种譬喻构成,即“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二乘、菩萨、佛),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十如是”,每一法界都不外乎十如是法(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再配以“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而构成三千的内容,此“三千”也即天台宗对宇宙的总称。

  (三)一念与三千的关系,智顗以“一念”为修行的所观境,即观此一念是“不可思议境”,而这不可思议境就是指“三千”法(一切法)。可见一念与三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修持与境界、一与一切的关系。智顗强调两者不是生与被生、含与被含的关系,两者“非前非后”、非纵非横”,同时顿显,同时俱起,一念即是三千法,三千法,三千法即是一念,非一非异,难言难识,不可思议。

(四)“游心法界”。智顗重视修持,追求游心法界,也就是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以达到不受任何对象所囿的绝对自由之境,从而游心於世界,此时一念具足三千,而世界则都成真理的世界——法界。“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游心法界时的法界,为空、假、中三种真理的综合、呈现,而毫无偏蔽、隔离,这也就了知诸佛的境界,乃至可以说是进入了佛境了。“一念三千”,可以说是天台宗人的最高理想追求。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没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吗

没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吗

问:有一位居士,还未到佛堂皈依,但精通佛法、研究经典、依法奉行,他算是佛弟子吗?能修成正果吗? 大安法师答:我们常说修行佛法的利益要从恭敬中去求,恭敬首先是体现在对三宝的恭敬,如果不去求皈依,说明你对...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一、总 则第一条 为了确保汉传佛教传戒工作如法如律,促进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办传戒...

回向是随时随地回向还是统一回向

回向是随时随地回向还是统一回向

问:回向是随时随地,早中晚都回向,还是统一到晚上一起回向? 宏海法师答:这是第一个问题,那我回应一下,就是说,确实回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大家一定要重视回向。因为回向可以说把我们所有点点滴滴...

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

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

问:师父,一事不明,恳请开示: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若不遇明师,岂不误入歧途?是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善僧为好? 学诚法师答:僧团是根据佛法来组织的,就是僧宝的象征,修行必须要皈依三宝...

五戒和菩萨戒能一起受吗?犯戒后忏悔可以恢复戒体吗?

五戒和菩萨戒能一起受吗?犯戒后忏悔可以恢复戒体吗?

五戒和菩萨戒是否可以一起受?   五戒和梵网经菩萨戒可以一天中受,先受五戒次受菩萨戒。 如果犯了戒在佛前忏悔,是否可以恢复戒体?   犯戒不一定失戒体,要看犯了什么戒。不要自己吓自己呀,这样...

解脱成佛,应修什么善

解脱成佛,应修什么善

问:想要解脱成佛,应修什么样的善? 达真堪布答:善有有漏的和无漏的,我们要修的是无漏的善,这才是解脱的因,成佛的因。我们偶尔也会做一些好事、善事,但这都是有漏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行持慈善事业的人,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