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前文回顾: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在之前的经文中,波斯匿王以香为喻,形容自己对身体无常的感受:“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古时孔子临川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者以为孔子叹水流不息,日夜不停,其实以佛法言,孔子当时可能就是看到了行阴迁流,如水昼夜流逝,我们四大五蕴假合之身,身心迁变,行蕴迁流,分秒不停,因此古德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佛陀印证了波斯匿王的说法,对他说:如是,你对人命无常的道理发挥得很透彻。并且为使匿王详细发挥人命无常的道理,进一步提出了问题:大王!你的生命年龄已趋近衰老,容颜相貌和孩童时代比较,相差多少呢?这里佛陀提问中指出了老和少时两个阶段,而在随后的经文中,波斯匿王则分为少、壮、老三个层次来回答。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我昔孩孺”,所谓“始生曰孩,稍长曰孺”,新生儿叫孩,稍长刚学走路的幼儿称孺。子旁加需,表刚学步三、四岁小儿,因不知危险性,火照抓,墙照撞,最需要父母照顾。波斯匿王说:我初出生到学走路时,“肤腠润泽”,皮肤光滑细嫩。腠指身之纹理,光鲜滋润,很是可爱,令人疼惜,这是第一阶段的幼儿时期。“年至长成,血气充满”,长大成人,弱冠以后,身体强健,精神饱满,这是第二阶段的青年时期。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颓为衰老,精神不振;八十曰耄,此指老相。如今六十二岁,迫近衰耄之年,已属老朽。“形色枯悴”,形体容貌,枯槁憔悴。“精神昏昧”,垂暮之年,精神昏聩暗昧,反应迟缓,不复青壮年时的神采奕奕了。“发白面皱,逮将不久”,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犹如日薄西山,恐将不久于人世。“如何见比充盛之时”,怎堪与年轻时的精力充沛相较呢?这是第三阶段,人入老年,与死为邻,无常随时现前,死亡脚步渐近,离死已不远了!

波斯匿王这段对衰老的描述十分精炼,尤其是老年阶段身体衰朽的叙述,令人唏嘘不已。善导大师曾有一首劝修净土法门的偈颂,其中前面六句正与这段经文暗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四十二章经》中,佛问弟子:人命在几间?有人答数日间,也有答饭食间,佛都说:“子未知道!”问第三位,才答对了:人命无常呼吸间。一息不还便隔来世,这一生就结束了,一呼一吸的光阴都得爱惜。昔伊庵权禅师,每到黄昏必悲伤流泪说:“今日又只恁么空过,不知明日工夫何如?”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自己每见旭日初升,便想到伊庵权禅师的话,但也只是叹息而不会流泪,因此他感到自己的道心和古人相较已相去太远了,实在惭愧!


怀古慨今,我们又如何呢?虽然每天都把“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挂在嘴上,却往往是无常归无常,放逸归放逸,依旧糊里糊涂地虚度时光。这便是我们不及古人的地方,身心健康时,纵然知晓佛法,也很难提起精神用功,可大限一到,手忙脚乱,届时再想精进修行,无论体力还是精力都难以支撑,悔之晚矣。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学处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学处|忏悔业障至何时才能得罪业清净

☀观照
观照|在娑婆世界为什么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素食
素食|本心
素食|中秋意
素食|欢喜
素食|修慈

☀分享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赏析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赏析|北齐石雕思惟菩萨及胁侍像

☀阅读
阅读|皮袋歌——纪念虚云老和尚诞辰182周年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阅读|大道无成 业果先就
阅读|山色

☀故事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故事|路要自己走
故事|帝须罗汉
故事|爱生则苦生

☀视频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视频|济公的主场——围棋在灵隐
视频|有人来问居山意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4)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4)

廿四  禅心醉里指无明且说济癫刚走出清波门,身体醉软了,挣不住脚,一滑,早一跤跌倒在地,爬不起来,竟闭着眼要睡。把门军及过往行人,俱围拢来看,有的认得说:“这和尚是净慈寺的济书记!”有的说:...

禅诗欣赏——思归何必深

禅诗欣赏——思归何必深

饭覆釜山僧【唐】王维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诗的前六句写...

故事|三摩竭的智慧(下)

故事|三摩竭的智慧(下)

前文回顾:故事|三摩竭的智慧(上)当阿难邠坻的女儿三摩竭嫁进宫后,成为太子妃。迎娶当晚,太子就来到了三摩竭的住所。三摩竭见太子到来,根本不把他当做丈夫看待,一脚就把太子踢到床下,一连四、五天,都是这样...

“千江印月 宋韵重光”——第六届云林公益书画联展

“千江印月 宋韵重光”——第六届云林公益书画联展

灵隐寺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是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灵隐寺虽处“仙灵所隐”之地,仍以“慈悲、包容、感恩”的精神,践行人间佛教,社会教化。浙江云林书院与杭州多个街道单位合作,致力于社会文化共建,...

百喻经故事——​磨大石(43)

百喻经故事——​磨大石(43)

磨大石——《百喻经》经文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轻。释义有一个人,每天很勤劳地磨一块大石头,经过几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个小戏牛,结果只能当玩具,没别的用处。在...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缘觉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而觉悟无生的道理。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