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会法藏尊者(31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二百九十七尊至第三百一十二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叁佰壹拾壹尊

会法藏尊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会法藏尊者铜像

诗 偈



不到天竺心不回,未取圣经身不归。

男儿立志成大事,因循苟且品自低。


偈解


前往圣地求取真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做人应该有鸿鹄之志,不能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此偈教导我们,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无论我们想做成一点什么事,都应当志存高远,然后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而坐,神态严肃,佩戴挂珠,并以左手持珠。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叁佰壹拾壹尊会法藏尊者,音译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



法藏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又称法藏比丘。据《无量寿经》卷上所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出家,号曰法藏。


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乃发四十八大愿。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无量寿经》译作“法藏”,乃法的积聚,或本源处之义。



往期回顾: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至1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01至2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无垢行尊者(301)

阿婆罗尊者(302)

声皈依尊者(303)

禅定果尊者(304)

不退法尊者(305)

僧伽耶尊者(306)

达摩真尊者(307)

持善法尊者(308)

受胜果尊者(309)

心胜修尊者(310)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释教三字经|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阿难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

禅诗欣赏——百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禅诗欣赏——百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空门不肯出【唐】古灵神赞禅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首禅偈出自一则着名的禅林趣事。当神赞禅师从百丈禅师处得法后回归受业寺福州大中寺。一天他帮业师洗澡擦背时说:“好一座佛堂,只...

赏析|楷隶并兼、圆腴遒厚的北齐响堂山《无量义经》

赏析|楷隶并兼、圆腴遒厚的北齐响堂山《无量义经》

北齐至唐  南北响堂寺刻经《无量义经》 113.59x127.49cm响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东魏、北齐时...

历史|清廷对佛教的管理——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一)

历史|清廷对佛教的管理——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一)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

二十四节气|立秋——萧飒凉风与衰鬓 谁教计会一时秋

二十四节气|立秋——萧飒凉风与衰鬓 谁教计会一时秋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唐·司空曙《立秋日》尽管蛙还在鼓噪,蝉还在鸣唱高温带来的酷暑也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