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大理国阿弥陀佛镀金铜像

阿弥陀佛镀金铜像
大理国,11-12世纪
高:28.6厘米


这尊塑像铸造精良,结禅定坐,右脚从宽松的袈裟下摆伸出。双手结手印,右手抬起,左手放在左膝上。长袍呈弯曲的对角线褶皱,露出左肩和左臂。面部轮廓分明,眉毛呈新月形,位于莲瓣状的细长眼睛上方,由穿孔的下垂耳垂和整齐的头发边缘构成,头发以紧密的螺髪排列,一直延伸到前面装饰有镀金半小花的低圆顶肉髻。头发中有大量的镀金残留物和蓝色颜料的痕迹。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沩山灵祐禅师: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开示|百丈怀海禅师教授的“大乘入道顿悟法”
开示|蕅益大师: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素食
素食|放下
素食|闻教便行
素食|珍重
素食|诚且恭敬

☀分享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
赏析|五世纪北魏石雕定光佛立像碑
赏析|南梁石雕阿育王像
赏析|宋代《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图》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阅读
阅读|富贵留恋人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
阅读|牛头法融禅师《心铭》
阅读|蕅益大师自传:八不道人传

☀故事
故事|金色比丘尼
故事|被遗弃的弟弟
故事|求福的人

故事|老虎转罗汉


☀视频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视频|灵隐问禅
视频|元宵佳节同欢乐 处处咸燃无尽灯
视频|霏霏冻雨细无声 解洗梅花花上尘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2022年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年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新闻|2022年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年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

12月7日上午,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2022年度年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主任光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副主任长顺...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8)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8)

十八  喜发慈悲造藏殿济癫辞了陈太尉,刚刚到长桥边,早遇着净慈寺里的火工来寻,埋怨道:“你哪里去了这半月,把长老十分着恼,累得我们哪里不寻到!快去见长老,省得他心焦!”济癫听了,急急走入方丈...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可以除谤法障,得慈善根。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体,无生亦无灭。二报身,乃因行功德圆满享受法乐之身,有始无终。以上二种佛身,均不须请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应化身,...

赏析|南宋佛画阿弥陀三尊像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十六观经》说∶“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由于此三尊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之本尊,故通常...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

心胆古人有言:“胆欲大而心欲小①。”胆大者,谓其有担当也。心小者,谓其有裁酌②也。担当,故千万人吾往③。裁酌,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④。此正论也。至于僧,则反是,吾谓心欲大而胆欲小。心大,故帡⑤包十界,...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白香象尊者(340)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白香象尊者(340)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