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告诫弟子:作为佛弟子,即便是离开我千里之远,而能够忆念我的戒法,并加以行持,一定能够得道。否则,即便是随侍在我左右,能够常常见到我,却不能持戒,也是不会成道的。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三大纲要。佛弟子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定学、慧学不分出家、在家弟子,一样修定,一样开智慧。但是戒律则不同,受了在家戒,成为在家弟子;受了出家戒,成为出家弟子,按戒学分为四众弟子。如果不持戒,要修定、修慧,根本得不到定,也得不到慧。


《楞严经》上讲,“依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以戒学为基本,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发慧。不持戒,根本不会生定发慧,因为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一天到晚为非作恶,怎么能得到无上的禅定呢?得不到无上的禅定,如何能开般若智慧?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了临入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还有什么疑惑要赶快问。阿难尊者趋前请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世尊为师,世尊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开示他:“以戒为师”。如果不持戒,即是无师之徒,没有师父的徒弟,如何能修得好呢。修行,必须要脚踏实地修,要把戒律持清净。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无修无证难。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是为了防止落入偏空,防止着相,才说了再说。但是,不要以为持戒就是着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此章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持戒。


《四十二章经》第二章:“内无所得,外无所求,……非修非证。”就是谈空理,不能着相。第十八章:“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说不要着相,着相就错。第三十六章,说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要无修无证,就是不着相。要了解不着相,是要脚踏实地持戒修定,同时不可以着相,而不是不持戒修定。


《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不要着相呢?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之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那虚妄之相之中,你能够见到“非相”,见到不是虚妄的真实之相,就见到法身如来。


须菩提尊者听到这里就大彻大悟,但是他关心其他的众生,恐怕领略不到这甚深的道理,因此须菩提问:“颇有众生,闻是章句,得生信否?”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制止他,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年,要是有一个佛子能够持戒修福,对于这个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由此可见,想要悟到《金刚经》上的空理,也必须要持戒修福。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欲火远离

心寂欲除

我空怖灭

智明破魔

处中得道

垢净明存

展转获胜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除疑网尊者(373)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除疑网尊者(37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水陆斋”、“水陆会”等,是汉传佛教在寺庙中超度水陆一切亡灵而举办的隆重法事。中国水陆法会起始于南北朝,历经隋唐五代的曲折发...

学处|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

学处|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

一往生极乐是逃避业债吗?有人了解了佛教因果的道理,再根据念佛法门发愿往生的趣向,提出一个问题:娑婆众生业障深重,念佛往生便能一走了之,无需偿还业债,岂非违背因果规律?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不真正明白...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还有一说为跟随释迦牟尼佛传道的常随众五百弟子。佛教传入中国后,五百罗汉在五代时得到特别尊崇。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

禅诗欣赏——百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禅诗欣赏——百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空门不肯出【唐】古灵神赞禅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首禅偈出自一则着名的禅林趣事。当神赞禅师从百丈禅师处得法后回归受业寺福州大中寺。一天他帮业师洗澡擦背时说:“好一座佛堂,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