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告诫弟子:作为佛弟子,即便是离开我千里之远,而能够忆念我的戒法,并加以行持,一定能够得道。否则,即便是随侍在我左右,能够常常见到我,却不能持戒,也是不会成道的。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三大纲要。佛弟子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定学、慧学不分出家、在家弟子,一样修定,一样开智慧。但是戒律则不同,受了在家戒,成为在家弟子;受了出家戒,成为出家弟子,按戒学分为四众弟子。如果不持戒,要修定、修慧,根本得不到定,也得不到慧。


《楞严经》上讲,“依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以戒学为基本,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发慧。不持戒,根本不会生定发慧,因为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一天到晚为非作恶,怎么能得到无上的禅定呢?得不到无上的禅定,如何能开般若智慧?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了临入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还有什么疑惑要赶快问。阿难尊者趋前请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世尊为师,世尊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开示他:“以戒为师”。如果不持戒,即是无师之徒,没有师父的徒弟,如何能修得好呢。修行,必须要脚踏实地修,要把戒律持清净。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无修无证难。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是为了防止落入偏空,防止着相,才说了再说。但是,不要以为持戒就是着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此章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持戒。


《四十二章经》第二章:“内无所得,外无所求,……非修非证。”就是谈空理,不能着相。第十八章:“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说不要着相,着相就错。第三十六章,说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要无修无证,就是不着相。要了解不着相,是要脚踏实地持戒修定,同时不可以着相,而不是不持戒修定。


《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不要着相呢?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之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那虚妄之相之中,你能够见到“非相”,见到不是虚妄的真实之相,就见到法身如来。


须菩提尊者听到这里就大彻大悟,但是他关心其他的众生,恐怕领略不到这甚深的道理,因此须菩提问:“颇有众生,闻是章句,得生信否?”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制止他,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年,要是有一个佛子能够持戒修福,对于这个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由此可见,想要悟到《金刚经》上的空理,也必须要持戒修福。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欲火远离

心寂欲除

我空怖灭

智明破魔

处中得道

垢净明存

展转获胜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释教三字经|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释教三字经|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传宝镜:曹山本寂禅师本来在洞山参学,忽然辞别洞山,要出外云游。临下山的时候,洞山叮嘱曹山,说:“我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堪称穷理尽性,我今付嘱于汝。”定君臣:洞山有所谓五位君臣:一、正中偏,二、...

纪念|二月初二 元代灵隐方丈竹泉法林禅师圆寂日——五百众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人天师

纪念|二月初二 元代灵隐方丈竹泉法林禅师圆寂日——五百众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人天师

杭州灵隐竹泉了幻法林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姓黄,台州宁海人。法林禅师少时依太虚同禅师出家。因看睦州(睦州陈尊宿,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语录有省,于是前往中竺礼谒元叟行端禅师,请求印证。元叟禅师...

禅诗欣赏——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禅诗欣赏——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送童子下山【唐】金乔觉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许是因缘不合吧,也许...

华严法会|印光大师: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华严法会|印光大师: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出,一切菩萨及菩萨上求下化称性所修之道,皆从此入,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系性,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

禅诗欣赏——涧瀑飞声渡石桥

禅诗欣赏——涧瀑飞声渡石桥

山居诗之二【宋】雪岩祖钦禅师竟日窗间坐寂寥,岩前稚笋欲齐腰。幽禽忽来藤花落,涧瀑飞声渡石桥。首句“竟日窗间坐寂寥”,表明禅师身居茅屋,别无其它杂事,只是坐禅。“竟日”即整天,“寂寥”寂静无有妄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