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告诫弟子:作为佛弟子,即便是离开我千里之远,而能够忆念我的戒法,并加以行持,一定能够得道。否则,即便是随侍在我左右,能够常常见到我,却不能持戒,也是不会成道的。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三大纲要。佛弟子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定学、慧学不分出家、在家弟子,一样修定,一样开智慧。但是戒律则不同,受了在家戒,成为在家弟子;受了出家戒,成为出家弟子,按戒学分为四众弟子。如果不持戒,要修定、修慧,根本得不到定,也得不到慧。


《楞严经》上讲,“依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以戒学为基本,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发慧。不持戒,根本不会生定发慧,因为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一天到晚为非作恶,怎么能得到无上的禅定呢?得不到无上的禅定,如何能开般若智慧?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了临入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还有什么疑惑要赶快问。阿难尊者趋前请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世尊为师,世尊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开示他:“以戒为师”。如果不持戒,即是无师之徒,没有师父的徒弟,如何能修得好呢。修行,必须要脚踏实地修,要把戒律持清净。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无修无证难。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是为了防止落入偏空,防止着相,才说了再说。但是,不要以为持戒就是着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此章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持戒。


《四十二章经》第二章:“内无所得,外无所求,……非修非证。”就是谈空理,不能着相。第十八章:“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说不要着相,着相就错。第三十六章,说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要无修无证,就是不着相。要了解不着相,是要脚踏实地持戒修定,同时不可以着相,而不是不持戒修定。


《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不要着相呢?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之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那虚妄之相之中,你能够见到“非相”,见到不是虚妄的真实之相,就见到法身如来。


须菩提尊者听到这里就大彻大悟,但是他关心其他的众生,恐怕领略不到这甚深的道理,因此须菩提问:“颇有众生,闻是章句,得生信否?”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制止他,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年,要是有一个佛子能够持戒修福,对于这个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由此可见,想要悟到《金刚经》上的空理,也必须要持戒修福。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欲火远离

心寂欲除

我空怖灭

智明破魔

处中得道

垢净明存

展转获胜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全国佛教院校“优秀教师”浙江省评审会在杭州灵隐寺召开

新闻|全国佛教院校“优秀教师”浙江省评审会在杭州灵隐寺召开

10月12日,全国佛教院校“优秀教师”浙江省评审工作会议在杭州灵隐寺召开。浙江省民宗委宗教一处处长楼剑涛、宗教三处三级调研员魏微莅会指导。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光泉法师,省佛协副会长、...

百喻经故事——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百喻经故事——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百喻经》经文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复闻旁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人称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则是神通第一,两人的感情很好,他们也都出家没多久便证得阿罗汉。有一天,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人相邀暂时离开僧团,独自去山里修禅定,两人都进入甚深的禅定里。第...

禅诗欣赏——雪里梅花初放

禅诗欣赏——雪里梅花初放

山居二十首之二【明】憨山德清禅师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这首诗把禅师闻香而悟道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意趣昂然,禅机连连。无量佛国以无量法门普做无量佛事,而以香积作佛...

历史|清代的刻经事业——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三)

历史|清代的刻经事业——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三)

清代的刻经事业,在顺治、康熙(1644—1722)年间,民间各地所刻的僧传、语录等都集中于嘉兴楞严寺,当时发行的有《续藏经》九十函,二百三十七部,《又续藏经》四十三函,一百八十九部(见1920年北京刻...

百喻经故事——出家凡夫贪利养(74)

百喻经故事——出家凡夫贪利养(74)

出家凡夫贪利养——《百喻经》经文昔有国王,设于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洗净。不洗净者,驱令策使种种苦役。”有婆罗门,空提澡罐,诈言洗净。人为着水,即便泻弃。便作是言:“我不洗净,王自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