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陀告诫弟子:作为佛弟子,即便是离开我千里之远,而能够忆念我的戒法,并加以行持,一定能够得道。否则,即便是随侍在我左右,能够常常见到我,却不能持戒,也是不会成道的。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三大纲要。佛弟子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定学、慧学不分出家、在家弟子,一样修定,一样开智慧。但是戒律则不同,受了在家戒,成为在家弟子;受了出家戒,成为出家弟子,按戒学分为四众弟子。如果不持戒,要修定、修慧,根本得不到定,也得不到慧。


《楞严经》上讲,“依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以戒学为基本,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发慧。不持戒,根本不会生定发慧,因为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一天到晚为非作恶,怎么能得到无上的禅定呢?得不到无上的禅定,如何能开般若智慧?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了临入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还有什么疑惑要赶快问。阿难尊者趋前请问:世尊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世尊为师,世尊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开示他:“以戒为师”。如果不持戒,即是无师之徒,没有师父的徒弟,如何能修得好呢。修行,必须要脚踏实地修,要把戒律持清净。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无修无证难。无修无证,前面已经讲过两次,是为了防止落入偏空,防止着相,才说了再说。但是,不要以为持戒就是着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此章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持戒。


《四十二章经》第二章:“内无所得,外无所求,……非修非证。”就是谈空理,不能着相。第十八章:“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说不要着相,着相就错。第三十六章,说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还要无修无证,就是不着相。要了解不着相,是要脚踏实地持戒修定,同时不可以着相,而不是不持戒修定。


《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不要着相呢?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之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那虚妄之相之中,你能够见到“非相”,见到不是虚妄的真实之相,就见到法身如来。


须菩提尊者听到这里就大彻大悟,但是他关心其他的众生,恐怕领略不到这甚深的道理,因此须菩提问:“颇有众生,闻是章句,得生信否?”释迦牟尼佛当下就制止他,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年,要是有一个佛子能够持戒修福,对于这个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由此可见,想要悟到《金刚经》上的空理,也必须要持戒修福。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欲火远离

心寂欲除

我空怖灭

智明破魔

处中得道

垢净明存

展转获胜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第三十一期云林国学班课程成功举办

新闻|第三十一期云林国学班课程成功举办

3月31日-4月2日,因为疫情的原因暂停三年的云林国学班课程迎来了第三十一期的课程。作为疫情后的第一次线下课程,报名通告一经发布,便受到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五天内便收到省内外300多封报名邮件。...

百喻经故事——​磨大石(43)

百喻经故事——​磨大石(43)

磨大石——《百喻经》经文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轻。释义有一个人,每天很勤劳地磨一块大石头,经过几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个小戏牛,结果只能当玩具,没别的用处。在...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慈/悲/包/容/感/恩在灵隐寺做讲解员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看着冷泉涨落,人潮聚散,虽然最开始的热情逐渐淡化,但持之以恒的信心却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悄悄的生长。无论是节日里香客人潮汹涌,还是疫情时门庭冷落,灵...

百喻经故事——地得金钱(90)

百喻经故事——地得金钱(90)

地得金钱——《百喻经》经文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释义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途中偶尔拾到一袋钱...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前文回顾: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释迦牟尼佛通过向波斯匿王的几次提问,不仅让波斯匿王得出了“决知此身当从灭尽”的结论,更引导着他从少年、壮年、老年三...

学处|三皈依

学处|三皈依

众生轮回六道,苦不堪言,因此需要有大势力的人来救护,就好比小孩子需要父母的依怙,生病的人需要医生的救助一样。有情众生自无始劫来即沦溺于冥冥业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够依赖,能够帮助我们出离苦海。因此,学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