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这一章是佛警策我们:作为初学佛道的凡夫,切不可粗心大意,要谨慎小心,慎勿放逸。


“慎勿信汝意”,是佛先警告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心意。因为我们的心意是凡夫的妄想心,妄想心是有情感的,当情感发生时,自己往往就作不了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意了。


“汝意不可信”,是说我们的心不可以相信。因为我们的心是妄想心,会动感情,会生烦恼,动了感情,生了烦恼,则无法控制,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获得解脱自在呢。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是对男众说法,色是女色,一定要跟女色远离,不可以接近,要是会在一起,一定要生祸害。前面先警策我们凡夫,不要粗心大意,以为自己的道心很坚定,跟女色相会,不会动爱欲心。原本以为我要度众生,要度女众,不跟女色相会,怎么度她呢?不晓得爱欲是生死的根本,到了跟女色相会的时候,就迷惑了,感情一冲动,控制不住自己,因此而生了祸害。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修行办道,只有证得四果阿罗汉,这时才可以相信你的心。因为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把三界以内的烦恼贼都杀死了,见了女色,不会打妄想,不会生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脱生死,不会再生祸害,这时候才可以信任我们的心意。


当然,如果是女众,是比丘尼,当然也要度男众,但是也要注意保持距离。一、不要跟比丘接近,二、不要跟男居士接近,因为彼此都是凡夫,要保持距离。比丘尼也可以证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才可以度男众。



这里为大家说一则比丘尼观色身无常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的故事: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丘。我母亲是比丘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丘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丘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她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她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罗汉果。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为熊所啮(81)

百喻经故事——为熊所啮(81)

为熊所啮——《百喻经》经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因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

赏析|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

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尺寸:14.5 cm石雕菩萨,双腿右跪左屈,作胡跪状,慧琳音义三十六曰“胡跪,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胡跪菩萨属供养菩萨,是佛的侍从。菩萨头束高髻,五官刻画写实精道,端...

禅诗欣赏——庐山烟雨浙江潮

禅诗欣赏——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风光与浙江的钱塘潮,都是闻名天下的胜景,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这等名震宇内之宝地不亲自去见识一...

学处|为什么说五浊恶世难修难证?

学处|为什么说五浊恶世难修难证?

现今在娑婆世界里念佛的人们,心所愿意的都是归到净土去,比如我们每日功课后念的回向偈,也是说“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为什么我们不在此娑婆世界念佛修行度众生就好,而要一心想要求生净土呢?实在是因为此土...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地藏菩萨像四幅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汉传佛教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共称佛教四大菩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为其道场。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世人最慈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