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这一章是佛警策我们:作为初学佛道的凡夫,切不可粗心大意,要谨慎小心,慎勿放逸。


“慎勿信汝意”,是佛先警告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心意。因为我们的心意是凡夫的妄想心,妄想心是有情感的,当情感发生时,自己往往就作不了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意了。


“汝意不可信”,是说我们的心不可以相信。因为我们的心是妄想心,会动感情,会生烦恼,动了感情,生了烦恼,则无法控制,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获得解脱自在呢。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是对男众说法,色是女色,一定要跟女色远离,不可以接近,要是会在一起,一定要生祸害。前面先警策我们凡夫,不要粗心大意,以为自己的道心很坚定,跟女色相会,不会动爱欲心。原本以为我要度众生,要度女众,不跟女色相会,怎么度她呢?不晓得爱欲是生死的根本,到了跟女色相会的时候,就迷惑了,感情一冲动,控制不住自己,因此而生了祸害。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修行办道,只有证得四果阿罗汉,这时才可以相信你的心。因为证得了四果阿罗汉,把三界以内的烦恼贼都杀死了,见了女色,不会打妄想,不会生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脱生死,不会再生祸害,这时候才可以信任我们的心意。


当然,如果是女众,是比丘尼,当然也要度男众,但是也要注意保持距离。一、不要跟比丘接近,二、不要跟男居士接近,因为彼此都是凡夫,要保持距离。比丘尼也可以证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才可以度男众。



这里为大家说一则比丘尼观色身无常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的故事: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丘。我母亲是比丘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丘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丘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她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她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罗汉果。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忧眼尊者(380)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忧眼尊者(380)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一)

历史|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一)

明代建国以后,为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于洪武三年(1370)命僧慧昙出使国外,开了以僧为使的创举。慧昙率领使节团一行二十余人,访问西域各国,于洪武四年(1371)秋到达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他以高龄劳瘁...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一)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一)

地藏菩萨有专经三种,分别是十轮经,占察经和本愿经,其中最为佛弟子所熟悉的就是本愿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的翻译者是唐朝于阗的沙门实叉难陀,经文翻译的浅显易懂,很容易为大众所了解。这部经里所说...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功德相尊者(33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功德相尊者(33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请问善大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讲到世间法,在现实的环境中,一般大家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待的,譬如说美丑、善恶、大小,无不是相对待而说,人们往往讨厌恶的,而喜...

“千江印月 宋韵重光”——第六届云林公益书画联展

“千江印月 宋韵重光”——第六届云林公益书画联展

灵隐寺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是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灵隐寺虽处“仙灵所隐”之地,仍以“慈悲、包容、感恩”的精神,践行人间佛教,社会教化。浙江云林书院与杭州多个街道单位合作,致力于社会文化共建,...